在联训联演中“磨刀淬剑”
——广西某预备役师嵌入现役部队开展实战化演训闻思录
■曾 超 吴继开
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现役部队和后备力量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后备力量主动融入现役部队一体化联合作战,是提升支援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
9月中下旬,广西某预备役师按照“专业对口、任务对接”原则,组织官兵嵌入某现役部队开展联训联演。在近20天的实战化演训中,官兵们不仅锤炼了战术水平和战斗精神,同时对联训联演“联什么”“如何联”等问题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联训联演先要联脑联心
前些年,这个预备役师也曾参与现役部队演训活动。但因缺乏相关机制,预备役官兵大部分时间是“友情客串”,甚至有“跑龙套”的感觉,联训联演远未达到“水乳交融”的要求。
一次,某预备役分队协调邻近驻扎的某现役部队借用训练场。该部向上级层层请示,折腾了半天,预备役官兵才用上了训练场。
鸡蛋打碎后,如不搅拌,蛋清与蛋黄就融不到一起。师党委“一班人”认识到,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开展联训联演,必须着眼战斗力建设,从机制、观念等方面强化“搅拌”力度,使“蛋清”和“蛋黄”真正融为一体。
基于这一认识,此次联训联演开始前,该师组织预备役官兵围绕“联训先联脑”“联演先联心”等话题进行讨论。数百名官兵谈体会、找问题、提对策,对预备役部队在以往联训联演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刻剖析。此外,他们还邀请现役部队训练骨干为预备役官兵“挑刺”,做到换位思考,取长补短。
破除思想“篱笆”的讨论与交流,给联训联演带来新气象。笔者在训练场上看到,各种磕磕绊绊少了,资源整合、信息交流变得顺畅起来。参训参演的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既组织互为条件、互为对手的对抗训练,又围绕战术课题进行实兵实装演练,联训水平明显提高。
丢掉“拐杖”才能走远路
经过半个月联训后,联演正式开始。预备役官兵到达演习集结地域后,却听到导调部发出这样的指令:预备役部队所有现役营长、连长均“阵亡”……
“什么!没听错吧?”预备役官兵一下子懵了,纷纷窃窃私语。就连以观察员身份进入导调部的师作训科长付廷兵,心里也没了底:过去部队搞演习,大都由现役营连长组织指挥。这次没有现役指挥员,这仗该如何打?
预备役官兵寓军于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长期以来,不管是分队开展训练还是组织演习活动,都靠现役营连长指挥。时间久了,官兵难免形成依赖思想。
“战场上,每一位战斗员都可以成为指挥员!”蓝军不时来袭,逼得预备役官兵恍然醒悟。按照职责分工,预任教导员、指导员们接过指挥重任,静下心来研判敌情、定下决心,最终带领参演官兵与现役部队一起完成了联合侦察预警、联合网电攻防、联合火力打击、联合防空行动等演习课目。
其实,去年该师参加指挥所演习时,由于编配在机关的预备役军官指挥失误,吃了败仗,师领导已经认识到强化预备役军官指挥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事后,师党委提出明确要求:预备役军官必须走出演兵场上当“陪练”的观念误区。今年4月,该师对全师预备役军官进行了集训。8月,又组织百名优秀预备役军官比武竞赛,强化军事素质。
“依靠拐杖走不了远路。对预备役部队而言,应急应战的主体力量是预编官兵。”某团团长陆荣华直言,必须摈弃以往重视现任轻视预任的观念,大胆放手让预备役军官在一线指挥。这样才能帮助他们从思想上丢掉“拐杖”,自觉投身强军实践。
老装备也有“出彩”机会
演习进入白热化阶段后,预备役炮兵分队奉命支援现役部队进行防御战斗,对蓝军实施火力打击。由于他们使用的是老装备,通信指挥看“手势”,躲过了“敌”雷达定位,从而免遭火力打击。
无独有偶。在另一场战斗中,“敌”两架武装直升机向指挥所飞来。现役部队利用雷达快速捕捉目标,待机实施打击。但是,眼看“敌”机要进入射击地域,空情显示屏上却突然变成白茫茫一片,目标不知去向。一时间,指挥所有些躁动。而就在此时,预备役部队设立的信息员紧急报告,发现“敌”机沿山谷通道低空飞行……担任警戒任务的预备役官兵,迅速对“敌”机进行射击,有效保护了指挥所的安全。
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得到导调部的肯定:虽然未来战争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较量,但老装备也有用武之地,也有“出彩”的机会。
客观地讲,我军预备役部队目前使用的老装备还有不少。正因为此,部分预备役官兵对打赢信心不足。未来战争是全方位、全天候的,任何高科技装备都有其死角和短板;而在特定环境下,老装备和传统指挥手段能够弥补高科技装备的某些短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如该师领导所言:预备役部队嵌入现役部队开展联训联演时,一定要结合担负的支援保障任务,注重在协同中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解放军报》2015年10月08日 09版)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