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篇章

2015-09-24 14:31:00来源:南京日报
慰烈工程、烈士褒扬有效落实,散葬烈士墓安置率达到100%。

慰烈工程、烈士褒扬有效落实,散葬烈士墓安置率达到100%。

我市每年接收转业干部占全省的1/3,进入公务员队伍比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多年来,全市已接收军休干部9000多名,占全省60%。投入6624万元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退役士兵就业创造条件。六合区为大校场机场移建,快速完成了十余平方公里的拆迁任务,目前马鞍机场已经建成进驻。市交通部门筹措资金2.47亿元,新改建战备公路182公里,义务兵免费乘坐市内公交,每年市财政补贴50万元。

健全机制作保障,双拥文化映石城

机制是促进双拥工作长效发展的基石。

我市市区街道和社区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等各类组织,做到双拥工作始终有人做有人管,把“一把手工程”真正落后到实处。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军地双拥联席会制度,军地合署办公制度,为军地联系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2012年,在第七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后,南京组织了全市模范街镇评比,有力地促进了双拥工作在基层的开展。2014年,9个区被命名为省双拥模范区。每逢春节、八一,军地互访形成制度,重大活动和任务都由军地专题联席会协商推进。

文化是城市的根,双拥文化则是兵城的魂。

我市依托将军文化、荣耻文化、老兵文化等,架起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平台,树立“富国强军共筑长城”的理念,增强官兵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充分运用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军区军史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国防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进行国防教育,在向守志、傅奎清、朱文泉等数十位老将军的支持下,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社区将军馆——颐和路社区将军馆、三步两桥社区海洋馆等双拥文化示范基地,使得双拥工作牢牢地扎根于社区。全国首批80家抗战设施、遗址,南京就占了4家。玄武区梅园新村街道建成全国首个街道双拥文化馆,雷锋常驻夫子庙、小巷兵站、民营大金山国防园、浦口将星广场都成为南京双拥文化的一部分。

军民融合促发展,拥政爱民创佳绩

兵城、学城、科技城的大融合让南京地方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南京军工企业众多,在“军转民”、“民参军”的军民融合探索上一直昂首领跑。作为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的十四所坚持“军品为本,民品兴业”,其中7款雷达装备亮相抗战胜利日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工企业的硬实力。同时,十四所在轨道、公路、航空、海事交通等领域研发的核心技术,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8所长期致力于核心技术和产品服务地方,先后研发民航空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及专用特种车辆等四大核心技术,在南京青奥安保等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

南京作为全国有名的大学城,不仅许多大学生投笔从戎,而且南京许多高校还培育造就了一批批国防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部队的骨干人才。

从资源共享到文明创建,从抗灾抢险到应急救援,南京军民一次次交出了优秀答卷。特别是去年南京办成了青奥盛会和国家公祭两件史无前例、举世瞩目的大事,突显了军民融合的成果,交出了精彩合格的答卷。今年6月面对突发的洪水,再次写下了众志成城抗天歌,彰显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色。

同频共振创文明,双拥共建谱新篇

双拥和文明同频共振,军队走在前列。近年来,驻军12家单位获得省、市文明单位。

23年来,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与夫子庙街道等结对共建,把“雷锋常驻夫子庙”品牌服务拓展到街道社区和敬老院,受益群众超5万人次。454医院官兵帮助近百名失学儿童重圆读书梦。武警江苏省消防总队医院在全国率先免收居民挂号费、诊疗费等,近3年免除150多万元,为500名残疾人免除体检费约20万元。武警南京支队守桥部队先后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分子480多人,救下欲跳桥轻生人员和遇险群众1000多名。南京政治学院的研究生进社区,密切了官兵和地方的友谊。

年近80岁的雷锋生前战友、原溧水县人武部政委赵明才55年来坚持宣传雷锋事迹、收藏雷锋文化、实践雷锋精神,成了名副其实的“爷爷雷锋”。1982年以来,他在全国各地宣讲3200多场,听众200多万人次。

在南京长江大桥下,七旬老太太任家翠的拥军史和大桥同龄。1968年大桥通车,她家和守桥兵成了邻居。当时家里穷,守桥官兵常带一些食物给他们家孩子。一来二往,她也给部队送菜,还捡煤核和垃圾攒钱拥军。这么多年,大妈坚持到连队帮助种菜、包饺子等,每年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她都来部队演讲打气。

双拥工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南京军民正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书写更加辉煌的双拥新篇章。

本报通讯员 钱德胜 仓晓 练红宁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