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赵可铭:军报引领我成为思想理论战士

2015-09-15 14:13:30来源:解放军报
我爱军报,因为她是我军旅人生的良师益友;我爱军报,因为我有18年的青春年华是她的一名通讯员和记者。岁月流逝,军报这个温暖的家,许多友谊深长的师长和朋友,始终牢记在心。

我爱军报,因为她是我军旅人生的良师益友;我爱军报,因为我有18年的青春年华是她的一名通讯员和记者。岁月流逝,军报这个温暖的家,许多友谊深长的师长和朋友,始终牢记在心。

在军报即将迎来创刊60周年的日子里,蓦然回首,往事历历,温润的泪水潮湿了双眼。9月4日这天,面对军报厚厚的《阅兵专号》,我抬起右臂,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军礼,饱含着一名老兵的感恩与祝福。

我从当新兵时就喜爱读军报,起初主要是读文艺副刊。后来,军报“思想战线”的理论文章又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少理论大家的文章,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字简洁,深入浅出。这些文章,我一般都要反复研读几遍,渐渐培养了我的理论兴趣。《实践论》《矛盾论》我几乎翻烂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士兵,不可能对博大精深的理论完全读懂,但那时确实较早地受到科学理论的启蒙,打下了一点理论的底色。几十年后的今天回想,我能够坚持不懈学习研究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并在本单位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做出一点成绩,与从青年士兵开始逐渐养成理论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我在阅读军报的过程中,坚持剪报的习惯。我的剪报本在部队小有名气,经常被借去参考翻阅。后来,我试着在业余时间给军报写稿。我把连队开展群众性思想学习的典型事例写成5个小故事,用一条主线串起来,没想到军报以半个多版面配言论发表出来。同样没想到的是,此后不久,我被调到师政治部当见习干事,从此开始了18年的军事新闻工作生涯。那时的军报,每天只有4个版面,除去全国重大要闻,可供记者和部队通讯员发表作品的阵地十分有限,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掌之地,实属不易。压力产生动力,我虚心向老干事求教,向兄弟部队的同志学习,更主要的是参与部队的中心工作,多下基层,常泡连队,熟悉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部队训练演习、比武竞赛、生产劳动,特别是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我都第一时间到达参与,写作水平和见稿数量逐年提高。军报编辑部各个部门的同志真是敬业。我在成为军报记者之前,与他们素昧平生。我每次写好稿件,都是通过邮局寄往军报,经手的同志从未忽视或不经意丢失,全部都经过相关编辑同志的审视决定取舍。我自己觉得有把握的稿件,大多见报了。我年轻时,稿子大多写得较长,喜欢多用一些材料,编辑同志总是花费很大心血修改删节,见了报的稿件,又是我学习的一次机会。

长期学习军报,为军报写稿,对我做人做事,包括后来在各个领导岗位上工作,都有良好而深刻的影响。一是注重调查研究,学习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深入调查,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绝对写不出好新闻、好文章。我每年都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团以下部队采访调研,在机关待时间长了,就感觉心里发虚。后来当了高级干部,也常有这种心态。二是观察思考部队各项建设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采写从正面回答的新闻稿件。军报的同志提倡“抓问题”,多少年形成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使我深深受益。三是坚持写先进学先进,写英模学英模。军报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作为军报的通讯员和记者,长期坚持以先进模范为采访写作对象,日积月累的熏陶,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尊重先进、崇尚英雄的内在禀赋,形成一种扶正祛邪、见贤思齐的正气情怀。第四,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正道。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它最鲜明的特色是姓党姓军,把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声音准确宣传给广大官兵。特别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军报都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军报的通讯员和记者,受到的教育入心入脑,我永远不会忘记。

生活之树常青。近60年来,军报始终植根于全军官兵的战斗生活,根深叶茂。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军报在强军目标的统领下,一定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

(作者系国防大学原政治委员)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15日 10版)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