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舟老人讲述打坦克的经过。
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在镇宁自治县城关镇一个村子口的路旁,93岁的胡少舟和几位老人正在晒太阳。
70多年前,还是少年的胡少舟作为一名远征军战士出征印度、缅甸参加抗日战争。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是安顺市为数不多还健在的抗战老兵之一。
被“拉”去当兵
8月12日,在小山村的家中,胡少舟老人接受了贵州都市报记者的采访。
胡少舟是地道的镇宁人,和许多同年代的人一样,胡少舟兄弟3人,必须有1人去当兵,1942年冬,胡少舟成为了远征军50师148团三营火箭炮手。
“当时,为了生计,我和家里的长辈去赶乡场贩牛。”胡少舟回忆,为了躲避“三丁抽一、五丁”的兵役制度,他的另外两个兄弟分别逃到远方居住,家里只留下他照顾老人。一天,他在关岭的乡下买牛时被带走。“到了部队很长时间,才托人给家里面带信,让老人们知道我的情况。”
遇炮击幸运躲过一
当兵后,胡少舟在云南训练了5个月,就跟随部队进入缅甸。
“我没读过书,以前去过的地方现在已经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胡少舟回忆说,第一次参战时,他和战友们在部署的阵地上设伏,忽然遭遇日军的炮击。
“炮弹像下雨一样,爆炸后弹片乱飞,听到弹片在耳朵边飕飕响。”胡少舟被炸晕了,炸飞的泥土将他掩埋。“是战友们把我从泥巴里刨出来的。”
“这些是日本人的炮弹留下的。”胡少舟向记者展示了身上多处被弹片划伤的疤痕。那次炮击,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当时恰好在一个死角上,才幸运地躲过一劫。
日军坦克也禁不住打
“其实日本鬼子的坦克也禁不住打。”胡少舟提起打日军坦克的经过十分振奋。
“我们装备的火箭炮是用电的,腰上背有电池,有一个开关,瞄准后一按炮弹就出去了。”胡少舟回忆说,那是一个清晨,部队收到情报,有一支日军的坦克小队要从山间的一条公路通过,他们排前往设伏。“我们排配备有6个火箭炮。”老人说,可能是因为紧张,日军的坦克小队还没有完全进入埋伏圈,一位火箭炮手就开了火,一颗炮弹命中排头的坦克,坦克马上燃烧,后面的坦克调头就跑了。
“那些年,我参加过多少次战斗,已经记不清了。”胡少舟老人对远征军的烽火岁月不愿意更多去谈起,1949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离开部队返回家乡镇宁。
几年前,胡少舟的腿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但他精神抖擞、身体硬朗。老人说许多的战友几十年不见了,很想念他们,不知他们是否健在。“今生能再见上一面,是我最大的心愿!”
胡少舟回忆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时,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
图文/本报记者张光平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