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歌曲选登及背后故事(之二)
抗战烽火中的圣地颂歌
《延安颂》这首深情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歌曲,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诞生于1937年。
这首歌的创作经过也非常简单,但却很有趣。一天下午,莫耶和郑律成等几位同学开完会后,爬上驻地的半山坡,看着和他们一样从城里走出来,到田野、山坡散步的同学和战友,有的唱着歌,有的在谈笑,情景十分动人。当时郑律成就对身边的莫耶说:“给我写个歌词吧。”其实,当时莫耶也在为眼前的情景所激动着——眼望着延安庄严雄伟的古城,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宝塔,延河水哗哗地流着……莫耶立即抽笔在自己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写了起来。郑律成接过歌词,什么话都没说,只见他一连几天在窑洞门口轻轻地吟唱,有时又爬上山坡放声高歌,这首《延安颂》就这样诞生了。
1938年春天,延安大礼堂举办联欢晚会,第一个出场的节目就是由作曲家郑律成弹着一把曼陀林和女高音歌唱家唐荣枚一起唱一首叫做《歌颂延安》的歌。当歌声一停,台下的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以及广大观众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对这首歌的欢迎和肯定。第二天,有关部门就研究决定将这首歌改名为《延安颂》,并向全延安推广。很快,这首歌又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
多年后,在谈到这首歌的创作经过时,郑律成说:“那时在延安,大家都要求抗日,八路军又是抗日的主力,就是在这个感情冲动的时候写的。我们搞创作的人就要有一股劲儿,就要有这种激情,才能写出好东西。”
这首歌的曲调也和歌词一样,极为优美抒情,甚至带一点外国歌曲的“洋味儿”,这对在当时以唱战斗性很强的群众歌曲为主的延安来说,真是平添了不少抒情的色彩。
激励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
描写游击战争的二部合唱曲《在太行山上》,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8年。
当时,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员剧团第二队到达武汉,应邀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持音乐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冼星海听桂涛声介绍了山西方面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他十分激动,随即写出了这首歌,并在初发表时注明这是一首“献给太行山游击队的歌”。后来,冼星海在其《创作札记》中曾对这首歌的受欢迎程度有所记载。他这样写道:“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上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句子。”如今,这首歌还在全国各地各阶层中广泛传唱着,成为激励着一代代民众的精神力量。
这首歌以复二部曲式结构写成。它的第一部分是充满朝气的、抒情性很强的旋律(“红日照遍了东方”),特别那带有回响式的二声部,极富浪漫色彩。而它的第二部分则又是坚定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旋律(“我们在太行山上”)。两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显得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此外,它的曲调又是把富有民族风格的音调与西洋音调融合为一体。同时还运用了大调性与小调性的交替和转换,这些都是为表达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而找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的曲调、它的结构、它的写法都并不复杂,但却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在几代人心中扎下了根,它让我们由此懂得了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召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创办的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军政干部的学校,简称“抗大”。而由凯丰作词、吕骥作曲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就是专为“抗大”所写的校歌。
这首歌创作于1937年,歌词集中、概括地写出了学校性质、宗旨、作风、传统,也写出了他们的责任和理想。曲词庄严、自豪、雄壮、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它以单乐段的结构写成,因为乐句不长,且多以重复其乐句的开始部分而显得精练、简洁、好唱、好学。这虽是一首典型的群众歌曲,但因为曲调的结构严谨,变化发展丰富,所以音乐形象颇为鲜明,也能受到各个层次的群众欢迎。
随着“抗大”学员的毕业分配,这首歌也被带到了四面八方,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学校唱它,部队也唱它,不仅如此,不属于学校与部队的普通群众也唱它。因此,它有着不同于一般校歌的深远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时隆重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曾大量地选用了一批革命历史歌曲,这首《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就是其中之一。“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今天我们唱着它,仍能感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硝烟中弹响的土琵琶
由芦芒、何彬作词,吕其明作曲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曲,是故事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创作于1956年。这首极具“硝烟味道”的歌曲,表现的是一群被围困在微山湖礁岛上的游击队员,在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后,天已黄昏,他们利用战斗间隙聚集在土坡前,弹起了土琵琶,一战士领头边弹边唱,其他战士也跟着唱了起来,那歌声悠扬动听,弥漫在阵地上,飘荡在硝烟中,以此歌颂处在艰苦环境中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由于该故事发生在山东一带,歌词又取自于民谣体,所以作曲家采用了山东民歌中极富典型意义的旋法和调式落音,并结合方言的音调,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又通俗、淳朴、易学、易唱的插曲。因为这首歌采用了以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写成手法,整个曲子显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充满了叙事性和故事性。开始四句写战斗小憩时的环境:太阳落山了,鬼子被打退了,微山湖上一片寂静,战士们弹起土琵琶,唱起了动人的歌谣;中间一段描写了战士的英勇杀敌场面,并生动记录了一个个战斗场景: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爬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都形象地抒发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情怀;第三段再回到开始的四句,以更为迷人的意境,表现了战士们对胜利一定到来的坚定信念。
提及这首歌的创作经过,曲作家吕其明在不同的场合都谦虚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时我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仅是为写一首普通的插曲而已,创作的想法也没有那么多,可以说既简单又朴素,准确地讲是自然的流露的结果。”但正是这“自然的流露”,却充分显示了作曲家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和对战斗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正是这其中“自然的流露”,才使这首歌曲广为流传,久唱不衰,并被一代代人所喜爱。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