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官兵常年开展爱民帮扶活动,利用休息时间照顾残疾老人。
驻区部队开展学雷锋爱民助民行动。
珠江道小学的部队课外辅导员给同学们讲革命传统故事。
“兵妈妈”为武警战士包粽子,欢度端午节。
以四方共建为载体开展的“双拥在基层 融合促发展”舞动河西文艺汇演,促进了城区双拥和国防教育。
借助老龄工作平台,政府购买服务为优抚对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编者按
河西区坐落在海河西岸,是市级行政、文化艺术、商务办公聚集中心,连续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近年来,全区军民聚焦强军兴军新目标,着眼首善之区建设新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携手同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共同奏响了津沽大地双拥创建的最强音。今年是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评比年,也是新常态下的双拥创建成果检验年。在庆祝建军88周年来临之际,我们对河西区四年来的双拥创建工作进行了一次巡礼,一起聆听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乐章。
三个网络:区、街道、社区三个层级双拥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双拥共建向企事业单位拓展,向社区覆盖,向社会普及;
四个必须:坚持重大节日必走访、重大事项必交流,重大活动必参加、重大规划必研究;
五个率先:做到党政军领导率先接受教育、率先参加活动、率先落实政策、率先解决问题、率先协调关系;
六个纳入:确保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军地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纳入重点督办督查范围、纳入财政统一经费预算。
强音1
跟首善步伐 谋双拥大计
“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一直以来,河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区委常委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定期召开议军会议,专题听取双拥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双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按照“打牢基础、突出特色、积极创新、主动作为”的双拥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 “三四五六”工作机制。
高起点的谋划、高质量的落实,让河西区的双拥工作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河西区注重发挥双拥工作服务保障功能,不断完善军地共建措施,推动拥军政策有效落实,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形成军地协调、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结合美丽社区建设,河西区把社区双拥工作站建设作为“助力强军、服务国防”的重要平台,有效整合社区卫生、人社、物业、民政等各方面资源,建成基层双拥工作站144个,现有双拥志愿服务队278支,拥军优属志愿者2万多名,形成了全民动员、人人参与、主动作为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凝聚广泛思想共识。广大军民是双拥的主体。河西区始终把双拥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军民双拥意识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增强国防观念和双拥创建意识这条主线,把国防法规和国防知识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及党政干部学习培训的内容,扎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日和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街道、进家庭的“六进”活动。
四年来,组织“军营一日”、联合军训累计达1300多场次,组织开办市民学校国防教育课堂160多个班次,近3万人次走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热情,增强了全民国防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先进,报道国防和双拥工作动态。借助区内主流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兴媒体,晒政策、晒典型、晒活动,实时更新记录全区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点点滴滴,树立了一大批爱国拥军、拥政爱民的先进典型,营造出了军民互动点赞的新氛围。
强音2
担强军使命 办实事工程
置身于武警河西支队面积196平方米的训练馆,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训练的官兵,他们由衷地表示:“我们在河西区,能切实体会到区政府对军人的深切关怀……”
之前,武警河西支队现有设施满足不了官兵进行体育活动需求,给官兵带来很大不便。区领导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委派区双拥办去了解情况,制定方案,从该项目立项到完工仅用一个半月时间,训练馆经过翻新改造后,成为集训练、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场馆,丰富了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官兵的赞誉。
“事关双拥的工作要特事特办”、“做子弟兵的坚强后盾”,这是河西各级领导的共识。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政治上关心、经费上支持、政策上优待,着力打造“三大工程”,全方位为部队强军兴军助力。
大力实施强基工程。2011年以来,全区落实拥军项目164项,投入资金2.1亿元。每逢部队演习、驻训,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一线拥军支前,及时提供车辆、物资、器材等各种保障物资2000多万元;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投入经费1500多万元,支持天津警备区军事指挥机关落户河西;驻区国防动员指挥中心迁建时间紧、任务重,区政府开辟绿色通道,投入3800多万元,大力支持立项、选址、规划等工作,仅用时9个月,就建成了集办公、作战、应急指挥、国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指挥中心,成为天津市国防建设的一项示范项目;今年,投入5600多万元的“拥军工程”——河西区民兵训练基地及装备仓库建设工程也已全面启动。
在大力加强大项目硬件建设的同时,河西区大力实施务实工程。区委、区政府一直将改善部队战士的生活环境作为己任,及时帮助驻区部队进行营区配套设施改造,圆满解决驻区部队供水、供电和供热等问题,为驻区基层连队配备文体装备器材价值近200万元。使战士们能够充分的享用到信息智能、环境温馨、居用舒适、军营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营房。
大力实施暖心工程。扎实开展问需服务活动,四年来,走访慰问连以上部队500多次,支出慰问金1000多万元。组织军地两用人才培训50多场,培训官兵6000余人次。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随军家属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增强军嫂择业竞争力,通过行政调配、社区就业和扶助创业等形式,安置随军家属,安排军人子女就近入学入托,最大限度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强音3
促优抚安置 强服务机制
“张姐,我来做卫生啦”。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小刘来到大营门街一级伤残军人张秀华家里,热情地与张秀华聊家常,认真地打扫卫生,帮助剪指甲、清洗衣物。目前,全区共有662名60周岁以上优抚对象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是河西区关爱优抚对象的一项重要举措,优抚对象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包括近40项内容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应急服务及专业护理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张秀华由衷地说:“长期以来,区政府、区民政,包括区残联对我们伤残军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感觉到住在河西,非常温暖、踏实!”
面对新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给优抚安置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河西区各级领导带着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把优抚工作做进了优抚对象心坎里。河西区健全“五种机制”,让光荣之家成为富裕之家、幸福之家。
河西区大力落实、健全“五种机制”。健全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将抚恤补助经费优先纳入区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提高各类抚恤优待标准,发放抚恤补助金1.3亿多元,保证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机制。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大病医疗救助,对因药费自负部分较多,影响生活的优抚对象,每年分两次开展医疗救助。
健全重点优抚对象临时救助机制。夏冬两季,及时为家庭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救济,个别有特殊困难的,随时申请,即时救助。
健全优抚对象关爱帮扶机制。元旦春节和“八一”期间,广泛慰问烈属、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妆点家居行动”,改善优抚对象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014年河西区又投入1.2亿元购买越秀大厦,为军休干部提供了良好的休养场所,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河西区采取缅怀革命先烈事迹报告会、烈士公祭、慰问烈属等方式开展烈士纪念活动,在全区形成了军民共祭英烈、共抚共助烈属的社会常态。
健全军人安置服务机制。实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责任制,军休干部、军转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医疗待遇全部落实。2011年以来,共接收安置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281名,130名军队转业干部全部被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将退役士兵自主就业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河西区积极拓宽退役士兵安置渠道,采取订单式培训,技能型就业新模式,实打实为退役士兵就业分忧解难,做到了“零滞留、三满意”。
强音4
抓拥政实践 献爱民真情
罕见暴雨突袭津城,造成城区内涝严重时,驻区部队官兵紧急出动,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白加黑”地抢救转运老年居民、冒雨加固河堤,在风雨中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河西人民是我们的亲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子弟兵”。四年来,驻区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始终做到建设河西想在前,困难帮扶走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驻区部队出色完成了参与和支持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和清雪融冰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河西人民的信任和厚爱。
在河西长泰养老院内,经常能看到海军92678部队官兵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擦玻璃,有的在为老人们理发,有的为老人量血压、讲故事、表演节目……临别时,老人们总会动情的说:“孩子们,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风雨同舟,忠诚守望。驻区部队的官兵们广泛参与扶贫帮困、支教助残等公益活动,积极开展“情系第二故乡、献出一份爱心”慈善捐助活动,与困难群众结成320对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武警河西支队五中队士官王照照,十二年如一日帮扶社区孤寡老人张兰君,被评为全国武警部队双拥先进个人。
四年来,驻区部队积极支援河西区地方建设,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动兵力42000余人次,车辆7000余台次,捐款300余万元,支教助残1240多次,军训学生7000人次,为群众义务巡诊、送医送药100余万元,抢救和保护人民群众财产价值10亿多元。驻区部队长期帮扶困难群众的事迹先后被《中国社会报》、《天津日报》、《空军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强音5
思融合发展
创双拥品牌
军民融合发展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根本方向和行动重点。河西区积极适应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常态,持续开发经济科研文化等军民深度融合项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军地双向互动、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格局。
河西区积极创新军休干部“走出庭院、融入社区”融合模式。军休干部入社区、下部队、进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为平台展开主题宣讲,组织双拥活动,弘扬新风尚,累计作报告150多场,受教育2万多人,捐资助学100余万元,先后资助困难学生400余人次。
在全国率先探索“四方共建”融合模式。河西区充分挖掘部队、社区、院校、军休所自身资源,双拥双促进、共建共发展。如今“四方共建”基地已经覆盖全区144个社区,形成了社区服务、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慰问救助等多种形式并举的融合格局。
在全市率先创办“西岸图书漂流基地”。河西区先后在驻区部队建立21个漂流基地,书香漂军营、西岸文化大讲堂、打开“悦读”之门系列活动在军民文化融合的新阵地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在基层积极创新光荣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对接。河西区注重把基层作为双拥创建的主阵地、主战场,持续深入推进“双拥在基层”活动展开。全区社会各界主动开展拥军服务。启动“法律进军营”活动,开展“主题拥军日”活动,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官兵生活条件。
河西区在双拥工作中注重突出融合的时代感,将创建双拥模范城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卫生城区、美丽社区相结合,不断注入时代气息、时尚元素。如今,“青春中国梦”系列拥军活动,“十大最美军嫂”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已成为河西区军民凝聚感情、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这里就是河西,这里再一次奏响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丽凯歌。我们将持续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心手相连,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