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四级军士长14年植树不辍 营造绿色边防连

2015-07-22 11:14:33来源:解放军报
沿着新疆萨吾尔山脉向西,木斯岛峰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亘古不化的冰雪覆盖着它,壮观而又神奇。

在高寒缺氧、荒凉孤寂的高原戈壁,种活一棵树极其艰难。十四年前,在一棵老杨树的特殊“葬礼”上,达尔汗边防连新战士高德顺立誓要造出一片林——

战士一诺,只为让绿色不再遥远

■王子冰 马宏珠

引 子

冰山下的军营绿洲

沿着新疆萨吾尔山脉向西,木斯岛峰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间,亘古不化的冰雪覆盖着它,壮观而又神奇。

盛夏时节,爱好旅游的人们不远千里来到这儿,饱览冰山的胜景。有心的人们也许会发现,在这片高寒缺氧、荒凉孤寂的高原戈壁上,点缀着一处郁郁葱葱的人间胜景:一排排白杨、沙枣等树木迎风招展,鸟儿在林间穿梭嬉闹,宛如仙境。

这片冰山下的绿洲,便是达尔汗边防连的营区。连队官兵告诉笔者,戈壁荒原上的这片绿洲,见证了四级军士长高德顺改变营区面貌的艰辛历程。

“高原军人对绿色的向往,就和鱼儿对水、鸟儿对天空一样。”高德顺告诉我们,他植树的初衷源于14年前的一个承诺:“让绿色不再遥远!”

在一棵树的“葬礼”上,他立誓种出一片林

14年前,高德顺来到大西北的达尔汗边防连时,枯寂和荒凉是最深刻的感受。到边防没多久的他,抓心挠肝地想看树。

“以前在内地,从来没感觉到树的好。”回忆刚当兵那会,高德顺感叹道:“人就是怪,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放不下。”然而,连队左邻沙漠,右连冰山,他爬上营区的后山四处远眺,连一棵树的影子都看不到。

树都没有的地方,我能待得住吗?正当他打起退堂鼓的时候,时任连长陆建合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陆连长神秘地告诉高德顺:吃过晚饭跟我去潜伏,带你看一件宝贝。

高德顺不信,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宝贝?而当他来到距连队不远处的潜伏点时,顿时怔住了,继而眼眶一热——树,这里竟然有棵一人合抱粗的杨树!

“因为有这棵老树,我们给这儿取了个地名叫‘一棵树’!”连长向他介绍说,这里是通向边境的要道,也是我们巡逻途中重要的“地标”。

下连快半年了,还没见到过树的高德顺,激动地抱着老杨树不住抚摸。此时他才发现,老杨树早已空心,只有几根树枝还有些许绿意和生机。

“连队驻地高寒缺水,这棵树能活到现在已经是奇迹了!”陆连长告诉高德顺,官兵们曾试图在这里种一批树,几十年来尝尽了各种办法,可没有一棵成活。此行,连长交代高德顺一个重要任务:老杨树是连队官兵的“宝贝疙瘩”,以后由你专门负责它的管护。

从此,高德顺把空闲时间和心思都用到了老杨树身上。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挑着两桶水,翻山越岭前去浇水,风雨无阻。时间一久,他便与老杨树成了朋友,还亲昵地称它为“老杨”。而他那颗驿动的心,也不知不觉地安静了下来。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无情地夺去了老杨树的生命。获悉消息后,全连官兵都哭了,“以后想看树,就真成了奢望”。大家决定,为老杨树举办一次“葬礼”,并建碑留作纪念。在“葬礼”上,高德顺含着泪水发誓:“‘老杨’,我一定要种出一片林子,让绿色走进高原军营。”

“哼哈二将”点燃达尔汗的绿色希望

受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要在高原戈壁植树极难成活。当年,部队从地方林业部门请专家前来支招,希望帮助改变营区的环境。专家在营区转了两天,摇摇头对部队领导说:“难!”

如今,仅凭一时冲动就能在这不毛之地种出树来吗?大家对此并不看好。然而,高德顺偏偏不信这个邪,一门心思要把绿色引进军营。他一次次种下树苗,可最终均告失败。

山穷水尽的时候,一次长途巡逻的偶遇启发了高德顺。当时,巡逻分队途经一处叫“四号龙口”的地方,在山谷中发现了一小片野生的杨树林。高德顺当时便在想:“种树难成活,能否移栽?”

回去后,他便向连队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第二天一早,他便赶到县里协调办理移植手续。

“冰山下压根种不活树,你们就别费心思了!”没承想,到了林业局,工作人员的一瓢冷水就浇了下来。面对劝阻,高德顺坚持说:“种得活得种,种不活也得想办法种。”面对他的恳求,那名工作人员苦笑着为他办理了树木移栽许可证明。

办理好许可证,高德顺回到连队便带人牵着军马拖着板车,将第一批两棵杨树挖了出来,移栽到连队事先挖好的树坑内。埋土、浇水,还在根部撒上厚厚的一层羊粪保暖,就喜滋滋地等待它们扎下根来。

可不到一个月,两棵树先后枯败、死亡。高德顺一见急了,专门打电话向专家问诊,终于搞清楚原因:在高原环境中,新移植的树木既难以从地面,也无法从地下获取足够的水分。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移栽成功。

高德顺仍然不死心,他利用休假的时间到一个苗木场帮工,学习掌握各类树木种植、移植的技能。做足了“功课”后,他再次启程去了“四号龙口”,又“请”来两棵树,并将它们移植到了连队大门两侧,高德顺还风趣地将两棵树命名为“哼哈二将”。

修剪枝叶、埋土盖草、包裹涂白、熏烟灌水、喷施防冻剂……高德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两棵树浇水、输液、添土。连队苦水井的杂质多,他每次浇灌时都得过滤好几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两棵杨树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还抽出了新枝,从此点燃达尔汗的绿色希望。

种下1000多棵榆树苗,幸运地存活了5棵

由于移植成本高,加之移植树木资源太少,高德顺只得再次打起了种植树苗的主意。

为了不重蹈覆辙,这一次高德顺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准备。他对比了上百种树苗后,决定购买耐旱、耐寒,且根系发达、抗风保土能力强的榆树苗进行试点,积累高原植树的经验。

营区右侧一块乱石嶙峋的荒地由于相对背风,被高德顺选作植树造林的“出发阵地”。为了改良高原贫瘠的土壤,全连官兵帮助高德顺将空地向下深翻了1.5米,然后将其中的沙石用筛子一粒一粒地清除,最后再铺上厚厚的一层羊粪、牛粪。

2002年的夏天,高德顺栽下1000多棵榆树苗。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空闲时间,像对待孩子一样给它们浇水、施肥、保温,满怀希望地等待它们的成长,只为了那个绿色的承诺。

一个多月过去,1000多棵树苗陆续枯萎、死亡。每一棵树苗的“离去”,都让高德顺心痛不已,然而幸运的是,有5棵榆树苗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在高原度过第一个严冬。

14年植树不辍,高原军营点绿变层林

首次育苗成功,极大地增强了高德顺的信心: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让独木变成林!这些年来,杨树、红柳、沙棘等品种的树苗先后在高原军营安家。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苗木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树木多了,浇灌又成了难题。高德顺仔细勘察发现,距连队10多公里外有条冰山沉淀水形成的河流,可以引来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源,他便立即通过连队向上级请求帮助。根据他的建议,上级协调驻地吉木乃县给予支持,将河水引到了连队,一举解决用水之忧。

自此,达尔汗的染绿面积逐年增加,成为高原戈壁一道独特的风景,就连专程前来看冰山的游客也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观赏。几年前,连队决定给这片树林取个名,大家征求高德顺的意见,他不假思索地说,它们陪伴我们守边关,就叫“卫士林”吧。

如今,每当新战友来队时,连队便要组织大家到“一棵树”凭吊老杨树,到“卫士林”种扎根树。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高德顺说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想起在老杨树下的承诺,他很是自豪地告诉我们:能为边关做点有意义的事,人生无憾!
编 后

树是人的影,人是树的魂

■张科进

本版曾报道,在西北边防的禾角克,一位排长为保护一棵树,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用人最宝贵的生命换棵树,值吗?有人也许不理解,有人也许不相信,可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知道,在黄沙漫漫、白雪皑皑、高寒缺氧的边防一线,树在边防官兵眼中已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希望的象征。

今天,本文给我们展示了又一个边防军人与树的动人故事——

在那遥远的西北角,边防战士高德顺一诺如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是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让寸草不生的高原戈壁崛起军营绿洲。这不仅是一位边关军人对绿色的追求,更是他对祖国的大爱。

树是人的影,人是树的魂!普通的树木,因为寄托了人的情感,其生命之绿才更加灿烂。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