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袁全)抗战军旅画家梁又铭所描绘的中国空军1938年8月18日在衡阳与日军作战的油画让人过目难忘:
画面的焦点集中在一架褐色飞机的驾驶舱,三架白色的日本战机为底衬,火红色的弹道轨迹穿梭其中。画面层次分明,现场感强烈,让观者如临战场。
这幅画作,与《笕桥八一四空战》《运城袭敌》等数十件作品构成了“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传神画作,记录历史,再加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令这个画展意义非凡。
“他(梁又铭)的作品弥补了1949年以来国博有关国民党战场文艺作品的空白。”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
7月7日,卢沟桥事变78周年纪念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其中,“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是系列展中唯一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独立专题展。
梁又铭是国民党军旅画家。
“我们用梁又铭先生的作品做专题展,比较完善地概括和总结了国民党军中画家的抗战成果和贡献,”陈履生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介绍。展览共展出梁又铭创作的反映抗战题材的水墨画41件,水彩画14件,另有他收藏的多件历史资料。
梁又铭之子梁政均向国博捐赠了这些珍贵画作和史料。
“这些资产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梁政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现在资讯发达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
事实上,梁又铭是一个大陆民众感到陌生的名字。他1906年生于上海,自幼学画,早年专攻西画,后来涉足国画。他与双胞胎弟弟梁中铭一起,跟随哥哥梁鼎铭学习水彩、油画和素描。三兄弟在画坛并称为“梁氏三杰”。
外表斯文的梁又铭,其实胸怀壮志。他的外祖父供职于北洋水师,战场上连连失利,让老人家将精忠报国的希望寄托于儿孙。北伐战争期间,梁又铭看到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便投笔从戎。他去广州黄埔军校,蒋介石对他说,画笔是你的武器,以你绘画的专长,拿笔比拿枪更能发挥力量。于是他便成为黄埔军校《革命画报》的主编,之后便长期从事国民党军中美术创作和宣传。
1936年,梁又铭开始担任国际新闻社社长。曾有人称,日军的飞机都是外国人帮忙打下来的,梁又铭不信,就找到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的老朋友询问。得知日机是被中国飞行员击落时,他很受鼓舞,同时也发现当时对空军战斗事迹的宣传太少。老百姓一见飞机在天空盘旋,就往家里跑,对空中战事一点都不了解。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画笔歌颂空军的英勇。
然而,空战不好画。要想画得真实,往往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梁又铭一点不惧。那时候飞机在重庆上空盘旋,街上的男女老少纷纷奔向防空洞,而梁又铭往往是逆着逃命的人流,抬头张望。他一边观战,一边速写天上的战况。
他本不懂空军,为了还原战场,往往要采访飞行员。有一次,他去机场收集资料,结果却被机场的士兵扣下--他们怀疑身穿陆军军服的梁又铭是间谍。无论怎么解释,“秀才遇到兵”,对方就是不放人。直到有朋友出来保释,他才被放出来。
梁又铭画飞机下了不少功夫。梁政均曾听说,父亲起初把画的草稿拿给飞行员过目,结果得到反馈——“你画的飞机是飞不起来的。”于是他就去研究动力学、航空机械学。后来,他画的飞机变得生动起来,很多细节,都在他的画中体现,比如飞机俯冲时,辅翼要往上翘。
还有人说,他画的飞机虽然可以飞起来,但是不会打仗,因为空军作战讲究队形。于是他又开始钻研战术。他把自己做的飞机模型吊挂在书房顶上,时而登梯爬高,时而俯身弯腰,有时索性直接躺在地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原空战场景,然后速写,再画成水彩或者油画。
“他把自己看作是一名史画家。他作画的原则就是要根据事实,他有时甚至研究敌方的飞机,还有作战的气候等等,”梁政均说。
曾有人想花高价买他的画,但被梁又铭拒绝。当时空军作战飞机折损率很大,梁又铭希望能用自己的画为国家换来飞机。
有人评价梁又铭的画不光有“浩然正气”,也有“怜悯之心”。梁政均说,父亲画的不是镁光灯下的英雄,还有底层百姓。“从他的画里,你能看到支前妇女做军衣的场景,少年为抗战捐钱的画面,还有逃难的群众。”
国博在展览前言中这样评价:他用沉重的画笔描绘了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国社会,将抗战中普通民众的苦难记下来,反映民众流离失所、尸骨遍野的社会现实,揭露战争的残酷与反人道本质。
1949年以后,梁又铭在台湾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直到1984年病逝。
7月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梁又铭作品捐赠仪式。
“他一直想把自己的作品捐献给国家。”梁政均说,“如果他能看到国内改革开放的进步,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