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达夫巴雅尔
到了清河口才知道:“清河口内无河水,甜水井里是苦水”。被北京军区授予“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的阿拉善军分区某边防团一连驻守在这里,地处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戈壁滩上。5月30日下午,记者走进绿树成荫的军营时,一个问号在脑海里打转儿,这里真的是“生命禁区”吗?
驻守在内蒙古八千里边防最西段的边防一连,距分区机关970公里、团部320公里,担负着中蒙边界102.79公里的执勤守卫任务,所属哨所和执勤点最远的92公里,最近的也有18.5公里。清河口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听起来甘甜润泽的地方,事实上是个风沙肆虐、缺水少雨的戈壁滩。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7毫米,而蒸发量却达3700毫米;全年风期260天,强沙尘天气就有2个月;夏季最高地表温度达68摄氏度,沙堆里能烤熟鸡蛋,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7摄氏度,哈气就能成冰……几组数据聚合在一起时,就可以理解到“生命禁区”的含义。
一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刚组建时叫“甜水井边境工作站”,后来改为边防连,并搬迁到清河口地区。那时还没有“清河口”这个地名,营房旁边就是个洪水沟,在“甜水井边喝苦水”、有着艰苦奋斗光荣历史的连队,给新的驻地取了一个水灵灵的名字——清河口。几代人民子弟兵用“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把“清河口”三个字印在了共和国的地图上。
走进连队蔬菜温棚里,青椒、西红柿、黄瓜、茄子竞相生长,一番绿意葱茏的景象甚是喜人。“到了冬天,战士们最愿意来的地方就是蔬菜温棚,因为这里能够看到绿色。”一连指导员朱爱军刚说完,该连前任指导员、边防某团政治处副主任刘柏林便感叹道:“种下的是绿色,收获的是希望啊!这是老指导员何卫平打下的基础。”
何卫平,北京人,1972年入伍当上了炊事员,那时的连队吃水从75公里外拉运,蔬菜全靠部队配送。1979年2月,春节将至,本该三天就到的给养车,过了五天还迟迟不见。连队仅有的一辆拉水车紧急出动,终于在戈壁滩上找到抛锚的给养车,连车带菜拖回来已经是大年三十。战士们迫不及待地揭开篷布时,颠得稀巴烂的白菜、黄瓜、西红柿等,变成五颜六色的冰坨子。炊事班的战士小心翼翼地化开,找到唯一一个完整的西红柿。谁吃、怎么吃成了问题,最后还是连长拍板:这个西红柿得全连一起吃!除夕夜,官兵们喝上了西红柿鸡蛋汤。从此,“一个西红柿全连吃”的故事在一线连队流传开来。
何卫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战士、班长、司务长到指导员,他一直怀着一个绿色梦。担任指导员那一年,何卫平带领战士们在乱石滩上挖出一眼10米深的水井,井水虽不能喝,但可以浇菜。第一年试种白菜、萝卜成功,第二年又开出了十几亩地,当年收获上万斤蔬菜。如今的连队已经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自产菜,但新兵入营的第一堂课里仍保留着“一个西红柿全连吃”的故事。
“这也是何指导员他们种下的。”顺着刘柏林的指向看,茂盛的红柳、胡杨已经成为绿色的屏障。“地上不长草自己种,天上无飞鸟我们养”,何卫平又发动官兵在营房周围栽种了2000多颗红柳、胡杨、沙枣,为“四季清一色,沙尘满天飞”的戈壁滩增添了绿色,营造出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布小林到连队参观后,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瓜果飘香的营院大为赞叹:“奇迹!奇迹!谁能想到在大漠深处竟藏着这样一块‘桃红柳绿’的好地方。”
十几年如一日,何卫平带领战士们战严寒、斗酷暑、抗风沙,建起了营房,植绿了营院,被官兵亲切地喻为“戈壁红柳”。他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各1次,1985年荣获总政治部、团中央授予“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1987年光荣地出席了全军第二届英模表彰大会。
《战友报》曾以“生命禁区建奇功”为题,报道清河口一连建连育人事迹。从建连到现在,该连队的番号变更了8次,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荣获兰州军区“艰苦奋斗红十连”,到去年被北京军区授予“清河口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该连连续十几年保持“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荣誉;2012年,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13年,连队团支部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7次,荣获的各类奖项70多项。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