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军旅文化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西柏坡组歌:国防大学里的视听盛宴

2015-06-23 17:01:11来源:解放军报
鼓乐盈耳,歌声激扬。

恢宏壮美的精神回响

《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国防大学师生中引发热议

■黄选军 张 潇 本报记者 褚振江

鼓乐盈耳,歌声激扬。5月27日晚,红山脚下,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走进国防大学,为千余名师生奉献了一场雄浑激昂的视听盛宴,在军地高级干部学员中引发热议。大家倍感振奋,称赞这是一部荡涤灵魂的红色音乐史诗,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党性教育。

追忆历史: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

“这是一部近些年不多见的艺术精品,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好地统一起来了。”演出结束后,国防大学师生久久回味。

“伟大的时代呼唤精品力作。”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任天佑说,《西柏坡组歌》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于它有直指现实的观照性和直逼灵魂的叩问。演出恢宏大气,视野深广,思想深透,令人动容。这种以文艺的形式触摸党史,让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洗礼,无疑会起到震撼心灵、净化灵魂和升华境界的效果。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认为,《西柏坡组歌》揭示了一个重大的时代主题:我们党从哪里来,带领人民向哪里去,也就是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什么,要完成什么使命,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主题宏大,表演精湛,鲜活生动,不愧为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成谈到,让历史告诉未来,《西柏坡组歌》通过对历史的重温,艺术地展现西柏坡精神,对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时代拷问:我们为了谁,依靠谁

“《西柏坡组歌》跨越时空、情景交融,剧中的小山村、发报机、民俗画等,既让我们回味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叩击着我们党员干部的心灵。”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感慨地说,如何始终保持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我们为了谁,依靠谁,这是重大时代课题。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童建明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要参加省检察院举行的“赶考日”活动,先后8次到西柏坡参观见学。他说,进入新世纪,党群干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腐败现象蔓延、“四风”问题突出,对党群干群关系是一种撕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习主席领导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党的事业朝气蓬勃,更加充满希望。

“力量从哪里来,为了什么依靠什么。”这都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接过话题,他说,《西柏坡组歌》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只有赢得人民群众,党的事业才会朝气蓬勃,始终充满希望。

荡涤灵魂:行得正才能走得远,踏得实才能留深印

“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采访中大家说,歌曲《天下乡亲》的歌词最打动人,也最能引人思考,特别是对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一心为民,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有非常深刻的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西柏坡组歌》是一部反映党史和革命史题材的力作,其丰厚翔实的史料、撼人心魄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演创人员对重大题材的敏锐感和责任意识。坚守信仰高地,不仅要学会往前看,更要善于回望来路,以历史为镜,始终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江金权谈到,《西柏坡组歌》艺术地再现了我党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深耕人民的赤子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建议扩大军地巡演范围,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观看,重温西柏坡精神,为进一步下大力解决“四风”和不严不实、为官不为等突出问题,夯实思想基础,立起做人为官干事的标杆。

《西柏坡组歌》是思想的金库,更是精神的富矿。国防大学师生纷纷表示,观看《西柏坡组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与艺术的时代高度,更有精神与追求的满满正能量。

催征号角:赶考永远在路上,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道考题叩问三百年,怎样交出合格答卷?《西柏坡组歌》第四乐章《赶考》一开始就吹响催征号角,提出历史思考。”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一位学员对记者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驻队跟班教学的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曾多次来到西柏坡现地教学,每次都是怀着敬仰之心去,带着思考走。他说,组歌是一部立意高远、面向未来的国运兴衰启示录。荡涤作风的污垢,割除腐败的毒瘤,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攸关党和军队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与当年相比,我们现在的“考场”依然充满挑战。只要我们保持战略清醒,不忘本、不迷途,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营养,就能无往而不胜。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班学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世英谈到,歌曲《永远在路上》,如刀刻斧凿般地镌刻在所有党员干部的心上,今天,我们党面临的挑战考验前所未有,需要我们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永远在路上,把百姓当作考官,把万里征程视为考场,把民富国强视为考题,把人民满意视为考量。

精神火炬,穿越时空;新的征程,任重道远。采访中,国防大学师生表示,今天,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面对的是新的关头,迎接的是新的大考。一定要珍视和用好这些革命“传家宝”,让“两个务必”永驻心间,让“两个永不”常绕耳畔,在“赶考”的路上与党同心同德,高举先辈的旗帜,完成民族复兴的伟业。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