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互动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四平“双拥”不了情连续六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2015-07-22 11:08:01来源:吉林日报
四平市把“岗位拥军”作为深化双拥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落实双拥政策的有效平台、维护涉军人员权益的重要举措,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格局。

\

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走进军营,实地参观飞机,让他们了解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刘妍摄

  自1994年第一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平已连续6次获得此项殊荣。

  2014年1月24日,“全国拥军模范迎新春茶话会”在北京召开。作为吉林省唯一全国双拥模范城代表,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四平军分区政委朱宝良参加了茶话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四平在充实完善教育拥军老品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双拥工作思路:率先成立了全国地级市第一个拥军协会;积极开展覆盖全市社区的岗位拥军工作;与空军某部开展的“两联”(联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联合践行核心价值观)活动深入人心。军政军民深度融合,鱼水之情感
天动地。

“岗位拥军”——你有需求我来帮

  年逾古稀身患癌症,继子离异后也身患重病——铁东区平东街烟厂社区76岁老兵王洪福的生活可谓坎坷不断。“这些年,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我、帮助我,社区和民政部门也经常来看望我,帮我解决实际问题……”王洪福老人十分知足。

  近年来,四平市把“岗位拥军”作为深化双拥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落实双拥政策的有效平台、维护涉军人员权益的重要举措,创新开启了社会化拥军新路径,形成了党政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大双拥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建立各级双拥组织126个,其中,地方109个、部队17个,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岗位拥军”工作的指导意见》、《社区岗位拥军系列服务方案》等文件,确定了岗位拥军10大类、88项服务内容,细致到陪护、取送搬扛、通上下水、卫生设施维修、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一一在列。

  建立起网格化服务模式,即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贴近百姓的优势,在遍布全市城乡的社区中,设置“拥军协理员”岗位,培养起一支专门从事双拥工作的社区干部队伍,为军烈属、驻军部队及各类优抚对象提供服务,协助落实各项优抚政策。

  东关社区为涉军人员发放“拥军服务卡”和节日慰问品;中兴社区实施“一宣二送三帮四访五服务”;烟厂社区党员与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地直社区侧重拥军制度建设;各个社区都组织涉军人员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开展涉军人员就业专场招聘会……

  四平率先成立了全国地级市首个拥军协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名誉会长,设立31个分会;以各区分会为主体,在各社区成立拥军工作站,社区主任任站长,拥军协理员及各类拥军志愿者为成员,在拥军优属活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开展“八进军营”活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军营,慈善拥军进军营,戏剧进军营,图书进军营,体检进军营,法律援助进军营,消费维权进军营,婚恋服务进军营,一项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目前,全市76个城市社区和17个农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拥军工作站,工作人员总数达280人,志愿者逾万人。

  回报第二故乡——急难险重显身手

  “感恩四平人民,奉献第二故乡”,是部队官兵的共同心愿。

  哪里出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2006年8月12日,伊通满族自治县遭遇特大暴雨,县城内平均水深1米,最深处达2米,镇内有200多户居民被困。灾情就是命令,军分区迅速组织救灾,30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驻军官兵不到一小时全部集结到位,投入抗洪抢险、炸坝泄洪。先后疏散群众万余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驻军各部队还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开展各类扶贫助困、无偿献血、义务植树等活动。在“爱心献功臣行动”中,驻军各部队首长主动请缨,全力包保;在“老兵医疗康复行动”中,各部队纷纷组织医疗队,并设专门门诊,为群众解除病痛;积极与各学校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支持各项建设和教学工作;为解除空巢家庭失子之痛,市计生部门还与四平军分区联合开展了“结国策亲戚,暖孤独人心”活动和“兵儿女”关爱行动。

  共建共育——优势互补促融合

  去年以来,四平市教育局与部队共同创新探索双拥共建新路子,“两联”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师生和官兵的欢迎。

  四平市第二实验小学与驻地部队修理厂结成“双拥对子”,多次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主题共建活动。双方共同遴选20名官兵和10余名骨干教师,担任“两联”活动辅导员,广泛开展“军人辅导员进校园”和“教师辅导员进军营”活动。

  资源共享,军校共建。14所市区学校与空军部队各营连党组织,结成手拉手共建对子。通过这个平台,让部队的优良传统走进学校,使学校的教育优势延伸到军营。

  助学兴教,帮贫扶困。由部队官兵包保共建学校贫困学生,在开学、“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满足孩子的小心愿”等系列帮扶活动,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和部队官兵的爱心;各学校聘请官兵作为校外教育辅导员,通过报告会、主题班(团、队)会等形式,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入校园,传递给学生。

  走进军营,体验军魂。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仪式教育,共同成长。组织学生与部队官兵参加清明祭扫,开展“寻找红色足迹”活动;组织学生在重要节假日与官兵同台演出,开展经典诵读、情景剧表演;定期组织学生和官兵走访老红军、烈士家属,慰问最可爱的人。

  志愿服务,推动两联。各学校志愿者与部队成立联合志愿者队伍,每年3月5日开展“百名辅导员进校园”、“千名宣传员上街头”、“万名志愿者进社区”活动;各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志愿服务队,对本校军属子女、留守儿童免费辅导。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