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三锅镇“法治微社区”成为百姓学法用法服务部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值得欣慰的是,在青川县三锅镇民兴村的两河口“法治微社区”,村民已将法治作为信仰与追求,成为一种自觉与习惯。
去年以来,青川县三锅镇打破行政区域,以家庭院落为单位构建民主法治新村模式,村民们居住集中、风俗相近、方便管理。
“联动机制”助建法治新村 法律服务送上门
两河口“法治微社区”由三锅镇民兴村临河而居的58户村民组成,村委会全面推行“十二户联动机制”,每12户村民联户保洁、联户互助、联户治理、联户平安、联户发展,村民共同推选出德高望重者作户长,在户长的带领下,12户人家从家长里短到民主议事,从纠纷调解到权利保护,都纳入了村委会有序规范的管理中。党小组是微社区依法治理的“引擎”。2013年春,两河口微社区“法律服务超市”正式挂牌开张,在党小组活动室里开设法律图书角、便民调解中心、计生指导站、廉勤监督委等“专柜”,提供一应俱全的各式法律服务。党小组长、户长、法制宣讲员、法律明白人、乡村和事佬等都是超市的“法律义工”,村民们一旦有了法律事务和需求,既可自行到超市挑选服务,超市“义工”也可主动送法到家,服务上门。
三年前,村民何治富的儿子非婚生育,儿媳离家出走,致使小孙女一直未能上户口。为此,何治富不断到镇里、县里缠访,还阻挠村里建设施工,并扬言:“不上户口,不许进场”,态度十分对立。
“无理取闹不能纵容,行为底线必须固守,但村民的利益也需维护。”党小组长张廷全作为责任人,与户长、和事佬、计生指导员、法制宣讲员轮番上门,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对当事人授之以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连左邻右舍的“法律明白人”碰面打招呼也不忘叮嘱两句。同时,村委会主任王厚燕及时出面协调,支持何志富向法院起诉,并由村里聘请的常年法律顾问免费代理案件。很快,法院依法裁判了这起法律关系并不复杂的民事案件,根据《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何志富从派出所取到写有孙女名字的户口簿。
“法治社区”建设凝心聚力 依法办事成习惯
《村规民约》作为法制宣传的重要内容,“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被写进了《两河口微社区文明公约》的第一条。在村里的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凉亭等地,有“老吾老、幼吾幼,兄弟亲、妯娌睦,子女孝、敬父母”的家规家训,有“但行善,莫思恶,拒毒品,远赌博,守法律,爱祖国”的行事准则,有“务农桑,勤耕作,春播种,秋收获,汗水换,金银跺”的劝农箴言。走进两河口社区,扑面而来的道德文化新风,无不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是微社区依法治理的载体。金凤凰舞蹈队、果果腰鼓队等多支文艺宣传小分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露天院坝,村民们自编自演自导小品、快板等节目,让人看中嬉笑连连,看后回味无穷;法制宣讲员走村串户宣讲法律,法治讲座走进农家院落;开展法律义工日活动、学法守法用法千户万人签名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法治新村建设;结合“颂党恩•庆国庆”群众文艺汇演,宣传爱党爱国、明理守法的理念;开展“百场电影免费看”活动,每部影片开播前都会播放法制公益广告片。 “法治微社区”建设不但凝心聚力,还让村民增了收致了富。村里建立“一名干部联系一名产业户、一名产业户联系一名遵纪守法户”帮扶机制,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形成了“一园四区”的产业发展格局。村民们纷纷以土地入股,参与三锅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公司+土地+农户”的模式,园区业主和老板们,以合同形式保底村民利益,此举带动“微社区”农户人均年收入达1.25万元,是原土地收入的6倍。
“在浓厚的法制氛围里,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三锅镇党委书记郭雪源说。
如今,三国镇干部群众学法用法、法律咨询、解决问题均会来到“法治微社区”。
青川县三锅镇“法治微社区”俨然成了三锅百姓的学法用法活动室、法律咨询服务部。“小小‘法治微社区’,可是发挥了大作用。”三锅镇镇长马少军感触颇深。(柳桂华 邢宇环)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