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春工业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离校训石不远的地方,赫然立着一块名为“科技拥军领头雁”的宣传板。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口号,到90年代在全省带头走上以“科技拥军”支持国防建设的道路,再到2001年成立我市首家“科技拥军基地”……30年来,长春工业大学始终秉承“不管班子怎么换,双拥工作不断线;不管形势怎么变,育人宗旨不改变;不管部队走到哪,共建工作不间断”的理念,通过军地共建双方的密切交流,坚持走出了一条“科技拥军、人人有责”的特色教育之路。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一天,驻长某部团政委来到长春工业大学走访,向当时的校党委提出了帮助部队官兵提高文化素质的愿望。不出一周,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就做出了关于加强科技拥军的决定,由此掀开了该校教师走进军营举办科技知识培训班的序幕。截至目前,已为共建部队开办了英语、家电维修、写作、计算机、军事系统工程等28个专业的50多个培训班,累积培训官兵8000多人次。同时,长春工业大学围绕改善部队官兵的人才结构,先后有258人参加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并接收了70余人入校深造。
2001年的隆冬时节,驻长某野战团官兵要在-30℃的低温下进行野外拉练,但军内统一配发的帐篷随行不便。原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长生得知情况后,决定为部队研究赶制一批适用于低温环境下单兵作战的随行帐篷。杨长生找来学校化工、材料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论证、设计,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符合要求的随行帐篷。然而,由于连续工作,杨长生突发眼疾,为了不耽误随行帐篷的研制进程,他放弃了到北京治疗的机会,导致一只眼睛的视力永远无法恢复。杨长生说:“能够为国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无怨无悔。”
多年来,长春工业大学根据部队实际需要,专门抽调学校的科研人员组成技术革新小组,设立专项经费,为提高部队武器装备性能、提升官兵训练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