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荣 戴富玲
近年来,我市双拥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连续6次荣获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全市国防教育基地被自治区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海南区人武部被中央政法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评为“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先进单位”,乌海电业局带电班班长郑璐被评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我市军地双方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凝结着新时代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深厚鱼水情谊。
加强宣传
营造和谐双拥好氛围
我市不断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坚持开展双拥宣传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厂矿“四进”活动,新闻媒体常年开辟《国防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党政军领导干部理论大讲堂、学校学生军训和“少年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做到了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烈士纪念日和国庆庆祝活动,组织市、区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颂唱红歌,在社区、广场通过展板、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主题宣传,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和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老同志;加强国防教育展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2014年全市累计有4万余人参观国防教育基地,赠送图书1000余本,军训学生8千余人,巡回授课受教育人数达5万余人,参加疏散演练群众和学生3万余人。
我市积极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乌达区推出为贫困军属减免诉讼费、执行费等优惠政策,还为入伍新战士印发了“法律服务联系卡”,使军队、法院、人武部三方在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工作中的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顺畅。去年,乌达区帮助军属追回拖欠5年之久的运输费11万元、交通事故医疗费赔偿款27.6万元。
提高标准
开拓和谐双拥新局面
我市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抚恤补助标准居自治区前列。2014年,义务兵优待金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20193元,西藏、新疆等高原艰苦地区服役的义务兵每人每年提高到42183元。
我市进一步做好解“三难”工作,在解决生活难方面,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据生活困难程度给予临时救助,80岁以上优抚对象给予每人每月100至300元的高龄津贴,65岁以上优抚对象免费乘坐公交车;在解决医疗难方面,出台了《乌海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细则》,将无工作的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对社保按比例报销后剩余的医疗费用由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海勃湾区为优抚对象每人每年发放500元医疗卡,乌达区为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海南区对重点优抚对象门诊就医费用全额报销;在解决住房难方面,随着我市棚户区拆迁改造力度的加大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实施,优抚对象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去年,市民政部门积极协调住建部门对住房低于50平方米的重点优抚对象给予保障性住房廉租补贴,对自建、购买、维修住房的给予资金补贴,全市解“三难”共支出68.2万元。
夯实基础
构建和谐双拥大格局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驻市部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大改善了部队官兵生活和训练的环境。市政府投资6100万元新建了乌海军分区办公大楼,投资1100万元新建了民兵综合训练基地,投资2200万元新建了武警综合指挥中心,投资5000万元在各区组建了特勤消防站,并于去年分别划拨273万元、550万元、520万元用于支持军分区、武警乌海支队、消防支队官兵执勤、训练、生活、装备等各方面建设。
与此同时,驻市部队始终把乌海视为家乡,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以“驻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造福一方群众”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乌海军分区结合乌海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制定了《组织民兵参与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和十年设想》,先后出动兵力3000余人,建成3个“民兵生态林”,绿化面积达到3400余亩;2014年,消防支队出警火灾422起,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136起,抢救被困人员99人,抢救财产价值726.3万元。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