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工作的性质十分广泛,需要广大军民共同参与,各项活动必须符合广大军民意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这为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双拥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滕永军介绍说,南辛庄街道辖区内现有工程维护大队、自动化站、军区司令部技侦队、通信五营4家驻地部队,在册管理伤残军人27人,各级各类优抚对象103人。近年来,南辛庄街道在秉承优良双拥共建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双拥工作模式,以“打造双拥品牌,共建和谐南辛”为工作主线,结合辖区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创建“绿色双拥港”工作品牌,努力探索“双拥机制规范化、双拥载体新型化、双拥内容多元化”新模式,实现双拥工作新提高。
■■■规范双拥机制实现双拥载体新型化
“为加强双拥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我们成立了双拥共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双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尽可能调动社区、单位开展双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槐荫区南辛庄街道办事处主任王莹说,为更好地建立军地关系,办事处在下属5个社区都建立了双拥工作服务站,辖区8家单位成立了双拥工作小组,组建了9支双拥志愿者服务队。目前,街道、社区、辖区单位三级双拥组织网络逐步健全,军地历史遗留问题、军民纠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有了健全的组织和制度,没有活动的平台也不行。”王莹介绍说,整合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共赢一直是双拥共建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为使辖区居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街道整合多方资源,创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以此为契机,创建‘绿色双拥港’”王莹表示,这种新型双拥服务载体实现了社区工作和拥军工作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双拥工作社会化的要求。据悉,“绿色双拥港”下设“军地交流港”、“牵手共建港”、“一家亲互助港”和“文体休闲港”4个特色服务载体,通过这四个平台,街道面向辖区各部队官兵、伤残军人、优抚对象等群体组织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我们的目标是使军地关系融洽和谐,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滕永军说。
■■■军地互办实事实现双拥内容多元化
“有了活动平台和载体,我们便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双拥共建活动。”王莹说,为了充分加深了解,南辛庄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座谈交流会,在社区事务中,积极争取驻地部队单位建议,为在全社区形成浓厚的双拥氛围,南辛庄街道办事处在街道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每个服务窗口及部分辖区的经营商铺,张贴“军人优先”标志。“辖区有许多退休进社区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我们的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医疗服务志愿者服务队,走进部队,将法律知识、养生保健、常见病治疗等知识送进军营。”据王莹介绍,部队官兵和辖区红色老人还联合成立了“红色宣讲团”,不定期走进学校、医院、驻地单位进行国防教育。
“‘一家亲互助会’是我们救助困难群体的特色品牌,已坚持了9年,让辖区的困难家庭一年365天,天天能得到救助。”王莹强调,经过多年发展,已实现“全天候、兜底式、多元化、发展性”救助。“新型的救助体系需要有强大的物资和资金支持,驻地部队就站了出来,经常捐款捐物,让我们非常感动。”王莹说,近几年,辖区部队共捐助款物3万余元,为街道构建共享型救助体系贡献了力量。“在军人家属计划生育办理、部队官兵子女入学,为单身官兵牵线当红娘等涉及部队官兵及家属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我们也积极提供服务,为部队官兵解除后顾之忧。”滕永军表示,今后,南辛庄街道将不断创新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提升共建质量、增添共建亮点,推动双拥工作向长效化、规范化、高层次迈进。(本报记者赵晓东 兰萃 通讯员赵玉辉)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