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长江门户”的崇明岛,因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吸引着越来越多部队迁址上岛、执勤驻训。崇明县积极创新新形势下拥军工作,有力推动了驻军部队战斗力的全面跃升,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六次被评为上海市双拥模范县。
官兵生活得到保障
崇明以东40余海里,有一个面积仅0.088平方公里的小岛,名叫佘山岛,无水、无电、无居民,多雨、多雾、多风浪。然而,因其战备地位重要,这个巴掌大的礁盘上长年驻守着海军某部官兵。
补给船十多天才能补给一次,若遇上风浪无法停靠,40多天也补给不上——如果官兵们日常生活都成问题,哪能全身心投入训练?去年6月,崇明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带着农技专家和文艺演出小分队上岛慰问官兵,农技专家现场传授种植适合海岛生长的蔬菜,讲解海水化淡水的应急方法,使小岛官兵实现了特殊天气条件下的自我应急供给。
崇明县委班子每年都坚持上岛慰问官兵,现场办公解决困难。近年来,崇明岛屿战备地位不断提高,陆海空、武警共20支部队进岛安家,每年数万官兵上岛驻训。面对越来越多的保障需求,崇明深悉肩负的政治责任,坚持“部队练兵打仗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部队执行任务短缺什么就保障什么”,为驻军官兵战备训练解决了一件又一件急事难事。
2013年,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400名新兵入营,想要一块集中训练的场地,却不好意思开口。县委主动登门解难,在县青少年教育基地腾出一块固定场所,每年无偿提供给支队开展新兵集训。县绿化市容管理局、爱卫办、电视台等单位跟进保障,一并解决营区生活垃圾处理、环境卫生消毒、有线电视及网络开通等诸多问题,使新战士一上岛就有“军营如家”之感。
驻军部队多、驻训官兵多,生活给养保障难,崇明县积极扩建军粮配送中心,为部队规划建起千亩蔬菜基地、万头养猪场,成为驻训和驻岛部队官兵名副其实的生活保障基地。
近年来,崇明先后为驻岛空军、海军部队划拨训练用地6500亩,援建训练场地15个,修建战备公路和输油管线近百公里。
项目化拥军解决难题
某部进岛后,需要建设一条数十公里长的输油管线,保障日常战备训练,沿途涉及三个乡镇、六个村、200多户居民。“只要是有利于战斗力建设的事情,再难也得解决。”县委领导走访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其列为当年拥军实事项目,短短80天时间,一条高效优质的输油管线全部完成建设。
把重点难点问题纳入“项目化拥军”,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力量解决,是崇明聚焦战斗力拥军支前的一大亮点。打开该县2015年度“项目化拥军”一览表,32个具体项目赫然在列,从主要内容、实施单位到具体负责人、完成时限等要素清晰明了,措施具体到位。
前不久,走访驻军某部时,县委领导得知该部海边执勤点方圆数公里没有居民,官兵一直饮用地下水。县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将该执勤点自来水工程列入今年拥军督办项目,整体工程正在抓紧推进。
“服务胜战不能光凭感情维系,更要靠制度推动。”崇明县委书记马乐声告诉记者,为激励驻军官兵,他们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推进“四大工程”:关爱优抚对象的“幸福工程”、做好转业干部和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工作的“暖心工程”、复转士兵安置的“贴心工程”、军人子女入学入托的“优质工程”。
崇明岛屿以生态建设为主,企事业单位少,就业难度大,但在复转军人安置上却走在上海前列。四年来,111名军人子女全部进入优质学校就读,59名军队转业干部全部安置公务员,334名复员转业士官和47名随军配偶安置进事业单位。
每到新春佳节,崇明社会各界还为伤残军人、烈士家属上门张贴新春对联,为困难优抚对象翻修房屋,四年累计发放优抚对象房屋翻修补助500多万元。
生态与强军能够双赢
崇明东滩3万公顷滩涂,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野生鸟类乐园,25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鸟是人类的朋友,却是飞机的大敌。前几年,空军某部在岛上新建一座机场。一些驻地群众担忧:飞机来了,鸟儿飞了,候鸟保护区这个旅游业的“金蛋”会不会被砸了?
扛着“国家级生态县”的牌子,县委领导心里也在掂量:市委市政府对崇明的要求非常明确——宁可放弃GDP,也要建好生态岛,但军事战略需求更是“刚需”。崇明县委县政府联合县农委、县公安局等19家单位,反复研究出台了《崇明军事战备净空保护制度》等多项法规性文件,为驻军部队正常战备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面对战斗力建设和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一些问题,崇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一个共识:“服务胜战不仅为部队打赢,也能实现强县兴军的双赢。”
去年底,县委领导走访驻军总参某部时得知,岛上游客激增,该部隐秘阵地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凸现。第二天,县政府领导就带领民政、农林等部门到现场勘察规划,研究解决办法。很快,一套构筑“绿色森林屏障”的方案新鲜出炉。今年3月,他们在部队阵地边植下近万株灌木,形成一条宽2米、长680米的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了解决部队难题与建设生态岛屿的双赢。
(责任编辑: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