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恨,原名曾阿兴,惠安崇武解放军烈士庙守护人。曾恨坚持几十年守护英雄战士安眠之地,参与筹建全国唯一的解放军烈士庙,供奉27位烈士,宣讲英雄故事,成为夜以继日的守护人。2012年1月,曾恨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你舍命护我安全,我守你岁岁年年。回忆起75年前在惠安崇武海战中为掩护乡亲们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现年89岁高龄的曾恨阿婆依然不能释怀。傍海而生的崇武海岸,已不见当年的战火硝烟,站在海岸边的解放军烈士庙门前,曾阿婆说:“战士们用鲜血换取和平生活,我用余生守护他们的英魂,这也是一名惠安女子的感恩心声。”
难忘恩情 一生守庙
“解放军是最不怕牺牲的,救灾救火救人,他们英勇无畏,把什么困难都挡在前面,这些恩情一辈子都忘不了。”出生于1935年的曾恨,童年时期随父母从南洋迁回家乡惠安崇武生活,亲历战争无情的她对救苦救难的解放军充满感激之情。
时间转回到1949年9月的一天,多架敌机突袭崇武西沙湾畔,为了掩护现场劳作的渔民,在当地驻训的部分解放军战士在敌人的空袭中牺牲。当天,被救群众和解放军一起安葬了牺牲的24位烈士,并在烈士墓旁建起一座约10平方米的小屋,里面安放着烈士们的灵位。对此,曾阿兴的父母给她改名为“曾恨”,以表示对战争对敌人的憎恨。
自那时起,曾恨到小屋祭拜烈士的习惯从未间断过。为更好地守护烈士的安息之所,从1993年起,曾恨省吃俭用倾其积蓄,乡亲们也纷纷出力,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于1996年建成解放军庙,同时将在其他战斗中牺牲的另外3名解放军战士“请”进庙里,与先前24位烈士一道被民众尊为“英烈廿七君”,供乡亲们和游人瞻仰凭吊。曾恨则住在庙右侧的小房子里,日夜守护。
“这些解放军烈士连一具棺木都没有,我就想着建一座庙宇,让这些烈士在风雨俱来时可以遮蔽,这样能让乡亲们心里有些许慰藉。”曾恨表示,筹建这座庙宇的过程十分艰辛曲折,所幸得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帮助与支持。
时光流逝,这座全国唯一的解放军烈士庙渐渐声名远扬,成为惠安本地的教育实践基地。2002年8月,被惠安县委、县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8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列为红色教育基地;2018年4月,被仰恩大学列为国防教育实践基地;2019年6月,被惠安县委列为党员教育基地。
解放军爱民,为民牺牲;惠安女拥军,难忘军恩。2012年1月,曾恨也因此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万里寻亲 告慰英魂
不奉神仙,不敬鬼神,只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惠安女子曾恨的倾心守护让崇武这座烈士庙拥有传奇的魅力,也让全国四面八方的人前来瞻仰悼念。
“我们惠安女历来也是不惧艰苦,敢于吃苦耐劳,这点跟解放军战士有相同之处。”曾恨说,惠安女的奉献精神与解放军的精神有相似之处,在困难面前能够英勇无畏,甘于奉献又毫无怨言。
曾恨一生为解放军庙所做的远不止于此,步入老年的她萌发了为解放军烈士们寻亲的想法,惠安女为解放军烈士寻亲的漫长之旅就此展开。
“十几年前,有一位部队首长来到解放军庙,我奶奶提出了为烈士寻亲的想法,后来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帮助,由于她年事已高,身体不便,对外联系的任务就落到我的头上。”曾恨的孙子张凯介绍,经过相关部门的查询认证,得知这些战士系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的战士。
自此,张凯先后奔赴山东、安徽、江西等地,与当地的军人事务管理单位进行烈士信息对接与核实,参与寻亲消息的传播。目前,在惠安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协调下,曾恨及孙子张凯已经为6位烈士寻找到了亲人。
“帮烈士们寻亲,是为了让他们得到亲人的悼念。当初他们来到这里守护一方平安,没有亲人在身旁,现在就是希望他们的亲人知道他们在这里,能够来到这里探望。”曾恨饱含深情地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张凯表示,奶奶年轻时也是参与惠女水库建设中的一员,从小就不怕吃苦。在为烈士寻亲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她都从未退缩,这不仅仅是对解放军烈士的感激之情,更是惠安女勤劳质朴、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
“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传承,弘扬烈士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就像传承我们的‘惠女精神’,要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曾恨阿婆说,没有解放军战士们,就没有今天的安定生活,自己不遗余力地宣传弘扬英烈精神,就是希望年轻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她将继续为其余的烈士寻亲,照亮烈士“回家”路。(泉州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