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人物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最美退役军人”张志勇:18年来,帮助贫困学生近5万人

2020-09-08 11:49:34来源:中国军网
见到张志勇,是在他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的工作室。百余平方米宽敞的工作室,被来来往往忙碌的志愿者和摆放一地的校服、快递箱挤得满满...

见到张志勇,是在他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的工作室。百余平方米宽敞的工作室,被来来往往忙碌的志愿者和摆放一地的校服、快递箱挤得满满当当。

已经62岁的张志勇正忙着俯身打包快递,短袖上衣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过几天,这些上海家庭捐赠的学生校服将跟随他的脚步,送到云南山区的儿童手中。谈起近段时间的捐助计划,他有些沙哑的嗓音中透着疲惫,又难掩兴奋。

“第一站是昆明,然后是周边的一个贫困县,第三站到红河州下面的3个县,然后到普洱市,最后到勐海县,就是我18年来一直关注的地方……”

18年来,由“单打独斗”到成立包括27个团队在内的“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张志勇和千余名志愿者已经帮助贫困学生近5万人、教师500多名,捐赠范围从云南扩大到宁夏、甘肃、贵州等地。

大山深处的“上海阿爸”

——全国“最美志愿者”、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张志勇助教帮困纪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樊 晨

上世纪90年代那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孽债》,让上海人张志勇萌生了去云南西双版纳看一看的想法。2002年,他终于成行,从上海前往西双版纳,准备去《孽债》中知青下乡的山区走一走。在一趟长途客车上,张志勇遇到一位勐海县小学老师。得知张志勇的想法,老师邀请他前往勐海县勐遮小学。

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张志勇还是被那里的所见所闻深深震撼。“知道山区很穷,但没想到那么穷。”张志勇回忆。眼前那些穿着不合身旧衣服的孩子,那一间间昏暗破败的教室,以及孩子们脸上天真纯朴的笑容,都让张志勇揪心不已。

张志勇的首笔捐款捐给了一位与盲人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他捐出的500元,相当于这个家庭一年的收入。丧父的孩子怯生生地拉着他的袖口,小声唤了一声“阿爸”。离开学校,张志勇的心情沉重,一闭眼就是孩子清澈又渴望的眼神。因为这个眼神和一声“阿爸”,张志勇决定,为这里的孩子们多做些事情。

计划中5天的旅游时间延长到了2个月。张志勇踏访了勐海县周边10多所学校。每到一处,他就将困难学生拉到身边聊一聊,然后尽自己所能捐些现金或送去学习用品,他随身带的旅费很快散尽。

回到上海,张志勇发现他再也无法回到之前平静安逸的日子。斟酌再三,张志勇咬牙把私家车卖掉,又把开了不少年、已有7家分店的文具店关掉,从此一趟趟往返沪滇两地,全身心扑到公益上。

一次意外,感悟人生价值

18年投身公益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在山区的日子里,总有人这样问张志勇:“你是政府派来的?还是慈善机构派来的?”张志勇回答:“我是自己派来的,能帮几个人是几个人。”每当别人投来不解的目光,张志勇都会自我安慰:“没办法让大家都理解我,除非他们能回到42年前,体验一下我曾在军舰上死里逃生的经历。”

1978年,20岁的张志勇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那一天,军舰舱室意外起火,张志勇英勇救火时不慎被混着烟雾的热浪“冲”进大海,幸好被战友及时发现才死里逃生。在张志勇看来,这个经历不亚于一次“重生”,“我必须用我的生命做点有价值的事。”

再难走的山路,再偏僻的山村,也挡不住张志勇的步伐。18年来,他的帮困足迹踏遍云南各地。最初几年,他常在云南一住就是大半年,开着借来的车到处转悠,他管这叫“走访摸排”。那些车都开不进的偏远山寨,有着他最不忍见却又迫切想去改变的窘迫——一家四五口人轮流穿一套衣服见客,刚读完小学的女孩被父母早早定了亲,有的孩子只能以少量糙米抵学费……

李瑶芬是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戈奎乡托牛小学学生,因为小时候生病无钱医治落下残疾,只能在地上爬行。去年5月,张志勇经过多方联络、筹款,帮助李瑶芬赴上海就医。通过手术治疗,李瑶芬终于站了起来,第一次靠着自己的双腿迈开了步伐。如今,回到家乡的李瑶芬每天步行上学,曾经十分自卑的她和同学们玩成一片,笑容越来越多。

在勐海县,张志勇颇受当地群众尊敬。他们生孩子会请他来起名,建屋上梁会请他喝酒,孩子考上学校、找到工作都会第一时间给他报喜。因为,“‘上海阿爸’是真心待我们好。”

这些信任,是张志勇坚持下去的力量所在。他说,这些年投身公益让自己内心富足,只是很遗憾没有对家庭尽到责任。为了筹资捐助,家里几套房几辆车都“填”了进去,连儿子结婚这样的大事都办得艰难。妻子曾评价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儿子则认为他是很难理解的“超级老爸”。

一场“接力”,传递人间真情

从事公益事业的时间长了,张志勇难免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借助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和爱心市民通过多种渠道找到张志勇,希望能加入他的行动。

2014年,在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以下简称服务社)成立了。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志勇的慈善之路开始转型,从“单打独斗”到整合各种爱心资源,为贫困学生与慈善组织之间牵线搭桥,解决山区贫困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

扶贫先扶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走出大山,是服务社的理念。“只要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机会多一分,我们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张志勇说。

2017年,张志勇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1300套被褥和学习用品,赶赴云南西双版纳、红河等边远山区,向贫困师生送去来自上海的温暖。2018年,服务社与上海媒体合作,共同推出“情暖茶乡”大型公益行动,帮助西双版纳的小学建设电脑教室和图书室。

去年,张志勇又一次来到勐海县,但这次不是捐钱捐物,而是捐“房”。他看到很多从城市到山区支教的老师住在破烂的危房里,就下决心要给支教老师盖新房。“荣耀之箱——支教老师住宿支援计划”应运而生。一座座集装箱运抵山区,打开箱门,里面有舒适的床、实用的写字台以及书架、沙发和茶几,还有卫生间,极大地改善了支教老师的住宿条件。

人无法延展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充实人生的厚度。谈起这些年来的帮扶感悟,张志勇用一条“U形线”来打比方——从起初满怀希冀到之后少人理解,再到收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欣喜。曾几何时,张志勇因常年顾不上家和妻儿多了生分。如今,妻子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儿媳同样热心公益。尽管依旧四处奔忙,但家人的理解支持,让张志勇的步履更加笃定。

“既然是帮助别人,就要用心去做。”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志勇不时被身边人劝说要“悠着点”。但他觉得,做公益不能心血来潮,自己作为服务社的发起人更要以身作则,“我是老兵,我往前冲,大家才能跟着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