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有爱,雷锋无处不在”。这是鞍钢工程建设剥岩工程有限公司职工于长庆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心中咏唱的一支永恒的歌!是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在他境界里升华,在他的血液里延伸。
于长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做着一件件普普通通的事,却折射出不平凡的光泽。他,被誉为传扬雷锋精神的传人和使者。他,时时刻刻用行动践行着一种爱。他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在用言行传承着甘愿奉献的雷锋精神;他,对事业、对社会投以真诚的挚爱,一种中华大地上无数个雷锋传人们传承下来的大爱!
这种爱是永恒的!
学习雷锋源于父亲的影响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作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这首影响了几个时代的歌曲,当代的年轻人恐怕是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对于于长庆和他的学雷锋义工小分队来说,却仍然如三月的春风,爱抚着张张笑脸和一颗颗心房。童年时的这首儿歌越过高山,穿过河流,至今依然回荡在祖国钢都的上空。
谈起雷锋,已经年过五旬的于长庆深情地说:“当年我父母都在鞍钢化工总厂工作,雷锋所在的鞍钢化工总厂北煤车间与父亲所在的运输车间相邻,雷锋每次见到我父亲都亲切称于师傅好。雷锋积极向上、乐于助人、工作敬业,让我父母对雷锋敬佩有加。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是父亲把传扬雷锋精神的这粒种子埋藏在我的心里。”
是的,一位父亲,不仅仅自己在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而且时时刻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有件事让于长庆记忆犹新。那个夏季的傍晚闷热,年仅6岁的于长庆和兄妹们在抢夺一本小人书,几番较量后,于长庆又败下阵来,咧起嘴嚎啕大哭。这时,父亲推开房门,满脸笑容,手里拿着一本《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在于长庆面前晃了一下。
“长庆,你看这本连环画怎么样?”父亲关爱的说道。
“我不要,我就要那本。”一只手指着兄妹手里的小人书,一只手抹着眼泪说道。
“长庆,你也快上学了,父亲给你讲个故事。”父亲绘声绘色的讲了起来,是雷锋的故事!于长庆听得入神,被雷锋小时候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了。
“长庆,这本连环画里就有这个故事,给,你自己看吧。”于长庆愉快地从父亲手中接过连环画,虽然不识字,但他爱不释手。从此,父亲就像一位老师,常常给他讲雷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经常给他买《雷锋的少年时代》等连环画和小人书,雷锋精神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
岁月如歌。
一晃儿,于长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这日,阳光明媚,风儿和煦。当他背起书包,迈进校园的那一刻,雷锋叔叔仿佛就站在他的前面,笑着对他说,小长庆,你好好学习,爱护公物,帮助同学!于长庆牢牢地记住了雷锋叔叔的话,努力学习,乐于助人。
一日傍晚,一轮皓月静静地镶嵌在夜空,星星眨着眼睛仿佛在述说着什么?父亲神秘秘地把于长庆叫到身边,从背包里拿出一本书。
“呀!是《雷锋日记》,太好了,太好了。”于长庆从父亲手中接过这本书时,幸福的跳了起来。是父亲的偏爱,那个夜晚于长庆失眠了!
这本书是1963年4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雷锋日记》,里面有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有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学习雷锋的重要文件,还有雷锋1959——1962年的121篇日记。每一篇日记,都印在他的脑海里,融于他的生命和血液里。
于长庆以雷锋为榜样,上学期间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冬季,他顶着严寒早早来到班级为同学们生炉子,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他还把家里的雷锋故事等书籍借给同学们看,和同学们交流学习心得。一来二去,很快被同学推选为班长。雷锋的精神时刻在鞭策着他前行,他带领班级同学,几年如一日帮助邻近一位山东小脚的孤寡老人担水、买米面等生活日用品。还成立学习雷锋小分队,定期组织学雷锋小分队到敬老院去义务劳动。老人们总是高兴地说:“小雷锋们,注意安全” 。
在4年前的那个傍晚,这个日子让于长庆终身难忘。父亲在病危之际握着他的手说:“长庆,老爸把学雷锋这杆大旗交给你了,你要继续踏着雷锋的足迹,高举雷锋大旗,做新时期的雷锋。”于长庆在父亲的鼓舞下,一步步成长了起来。
在于长庆的记忆里,当年,父亲是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多次被评为鞍山道德模范、全国自愿者先进个人。父亲学习雷锋,从单位到社会,义务帮助大家修自行车、理发,还自筹资金一万多元为社区百姓修建凉亭、书屋,身边的人都尊敬地称呼他“活雷锋”。从小耳熟目染父亲和雷锋的思想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于长庆博爱、奉献、乐于助人的品格。
爱,是生命涌动的蓬勃朝气,是信心高擎的不败旗帜,是毅力扩展的崭新天地,是精神凝聚的永恒魅力。雷锋同志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的爱,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温暖着每一个人。
父辈的影响,使这种大爱在于长庆的血液里延续。
雷锋精神在岗位闪光
爱,是心灵放飞的梦想风筝,是汗水滋润的春夏秋冬,是干一行爱一行、螺丝钉精神的绽放,是奋斗浓缩的人生轨迹。“只要心中有爱,雷锋无处不在。”于长庆这样说,做的更出色。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雷锋为榜样,弘扬雷锋精神。
日月如梭。
那年,于长庆走出校门,到鞍钢建设公司当上一名工人。入厂的第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身边亲切地说:“长庆,我们要在思想上提高,在工作中踏实做事儿,你要继续踏着雷锋的足迹,高举雷锋大旗,做新时期的雷锋。”于长庆迎着明媚的阳光,迈着坚实的步伐,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无论走到哪里,他把雷锋铭记心间。他发扬螺丝钉精神,在岗位上每一件小事儿都做得尽善尽美。他数十年如一日自己利用工余时间义务打扫休息室卫生、打上热水、修自行车等,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小雷锋”。
时间就是一位伟大的作者。于长庆在单位领导的帮助、培养和工友们的支持下,几年后他已经在岗位上独挡一面。
鞍钢鲅鱼圈扩建工程建设初期,环境艰苦、冬季施工工地无暖气、夏季闷热难耐。困难摆在面前,第一批到工地的工友有的申请从鲅鱼圈扩建工程中返回,施工现场急需用人。于长庆二话没说,主动申请调到最艰苦的鲅鱼圈施工现场。
无论到哪里,他对待工作就像一团火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那是一个冬季的清晨,瑞雪飘零、大地一片银白。鲅鱼圈工地室外严寒难耐,休息室内寒气逼人。于长庆如愿地来到了鲅鱼圈工地,到这里发现,白天大家都到施工现场忙碌,休息室内的炉子经常因为无人管理而熄火。为了让工友们能够有一个温暖的休息场所,每天看护炉火,生炉子成为于长庆的又一项固定工作。无论怎么劳累,怎么冷,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顶着寒冷把炉火生起来,把温暖送给工友们。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冬季,工友们有了家的感觉,大家常开玩笑说:“长庆,你真是活雷锋啊!”
于长庆去学校举办雷锋展并同学生们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于长庆作为一名通勤司机,把全心全意为工友们服好务作为自己的使命。
“于师傅,帮我带点东西回鞍山,给我妻子送去,谢谢!”
“长庆,你到鞍山铁西,路过我姐家帮我捎点咸菜来,我就靠咸菜下饭呢,我可爱吃了。”
“放心,不用客气。”于长庆一次次为工友们服务。
这个夏季夜晚,风带着温度时不时的袭来,让人多了几分烦躁,刚擦完车的于长庆回到休息室,为了不打扰工友们休息,悄悄在室外洗了把脸,回到在床上。
原来,这个周末,为了给工友们捎带物品,在工友家多等了两个多小时,他顶着星星返回到工地。可是,喜欢写日记的于长庆,每日无论多么劳累、多么晚,他都会把一天的收获记录下来。为不影响工友们休息,他又摸着黑,熟练地从抽屉里拿出日记本和手电筒,钻进了被窝里。手电筒打开,这个空间里通亮,他趴在这儿认真地写着。从鲅鱼圈回鞍山探家,我把8个工友的物品顺利的带到他们的妻子、儿女手里。就是在下午,我匆匆返回家里与妻儿团聚时,妻子还是有点抱怨,说我回来晚了菜都凉了。今天,从鞍山返回鲅鱼圈工地,在工友的姐姐家多等了一会儿,当我望着他姐姐满头的汗水急冲冲来到我面前时,当她见到我得知弟弟一切都好,她欣慰的笑了,我心暗说,值了。疲倦让于长庆很快进入梦香。
写日记,已是于长庆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篇日记中,都包含着他对岗位、对雷锋的敬重。在这5年中,于长庆一个月一次的探亲假,使他成为传递爱心的使者。
“长庆、长庆、快醒醒。”急促的呼喊声。
“怎么了!怎么了!”
“我们寝室一个工友高烧不退,现在烧到说胡话了,要立即送往医院看看。现在都12点多了,打扰你真不好意思,可是没法子啊!”
“走。”于长庆披上衣服,话音刚落,人已经走到了门口。
在于长庆和两位工友的帮助下,生病的工友得到了及时的诊治,当于长庆从医院返回到工地时,天空已显露一丝鱼白。
在鲅鱼圈施工工地一干就是5年。5年中,在于长庆的号召下,鲅鱼圈工地上成立了雷锋义务小分队,利用工余时间义务为工友理发、讲故事、清理卫生……他面对一些工友把时间耗费在打麻将、喝酒上,心里不觉一动,自己带500多本书籍成立一个图书屋,使一些有不良嗜好的工友放弃了麻将、酒,在他的图书屋里努力学习。在鲅鱼圈工地上,他还利用工余时间撰写大量好人好事,宣传正能量。
于长庆深深懂得,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雷锋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社会上。你是一名岗位职工吗?你就应该首先干好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干得出色,也是学习雷锋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于长庆立足岗位,工作中时刻传递正能量。无论是在施工现场、在运输途中,雷锋精神在岗位上闪光。
于长庆和雷锋生前好战友乔安山看望当年送雷锋和郭明义当兵的老红军余新元老人
传扬雷锋精神的使者
时间被定格在2001年7月1日,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
7月的钢城,绿柳婀娜、鸟儿鸣唱、百花齐放。清晨,于长庆早早走出家门,迈着坚定的步伐,内心涌动着一种激情。他来到了鞍山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就在这一日,于长庆加入了鞍山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在会长田克勤先生的引荐下,有幸结识了当年送雷锋、郭明义当兵的老红军余新元。老红军余新元见到于长庆后,听了于长庆学习雷锋的经历,拉着他的手,热情交谈了起来,他们聊起了雷锋,并给于长庆讲起了雷锋当年的故事。当年,雷锋准备参军来到兵役局时,经常主动清扫卫生、给战友打水,把兵役局当成自己的家,全心全意为战友们服务。
老红军余新元深情地说:“雷锋当年,乐观、向上,雷锋做每件事儿都替他人着想,时时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他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品格、学习他忘我工作的螺丝钉精神……”
在回家的路上,老红军余新元的教导,时时浮现在他的脑海里,让他铭记心间,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雷锋的信心。他驻足眺望远方,望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心潮澎湃。雷锋来到他的面前,微笑着,让他感到火焰般温暖。
于长庆回到家中,一个人站在窗前,他又翻起了《雷锋的故事》一书。他沉思着,在思考一个问题,学习雷锋,自己是否还存在差距?老红军余新元给他讲雷锋的故事后,让他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反思。雷锋不计名利、雷锋不图回报、雷锋甘愿奉献、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思想有了新的跨越,对学习雷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雷锋决心。从我做起、从小事儿做起、从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于长庆目标明确,踏着雷锋的足迹,高举雷锋的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这日,顶着酷暑,他又一次走进了校园,举办雷锋纪念展。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围了上来,幸福地喊着于叔叔好、于叔叔辛苦了。他生动的讲解、可亲的笑容,都展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孩子们的眼里,面对雷锋的故事、雷锋的画册,于长庆就是孩子们心里一个活雷锋。
他带领学雷锋团队和社会爱心人士们一次又一次来到了鞍山市盲聋哑学校、育智学校等。面对孩子们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在学习雷锋团队的鼓舞和激励下,让他们每个人都找到生活的目标、信心和勇气。
这是一场特殊的展览。一幅幅画、一个个精美的手工艺品……都是孩子们用心浇筑的作品。
“这幅画,是一个残疾孩子,克服自己身体上缺陷,用废弃的彩色纸张精心粘贴而成,这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于长庆大声介绍着。
“确实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爱心人士说完后出资把画买下来珍藏。当爱心人士把钱交给这位残疾儿童时,他干枯的双眼留下了幸福的泪花。他挥舞着手,捏成了拳头,是那样的有力!
几个盲人学生正在认认真真给叔叔阿姨们做按摩,他们尽心尽力,汗水早已滑过额头,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到位,标准。当按摩结束后吗,叔叔阿姨们情不自禁的献出了爱心。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上有用的人,泪水早已划过面颊。
雷锋团队的每一次活动,都让这个特殊群体里的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对社会是有用的人。当于长庆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高呼,你们是社会上有用的人,社会需要你们,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近几年来,于长庆组织雷锋展100多场,雷锋传人爱心团队捐书、捐物,累计捐款10多万元,于长庆在学习雷锋的道路上,一次次付出了自己的大爱。
雷锋传人爱心团队时时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在工厂、在学校、在敬老院、五保户家里,他们把雷锋的火种洒遍人间。
于长庆看望病残的孤寡老人
做新时期的活雷锋
正如我国现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所说:什么是“求是”?求是则是“排万难冒万死以求真知”。于长庆在学雷锋、做雷锋的道路上,就是一个“求是”者。
2015年12月,于长庆来到北京。因为,今天他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雷锋基金委员会、中华志愿者协会、雷锋精神促进会”。他有幸见到了雷锋当年的好战友、雷锋班班长、见到了各地学习雷锋的先进典型。特别是雷锋精神促进会名誉会长冷宽将军,把他带入到学习雷锋的最前沿,并在鞍山建立了“雷锋网”。
回到了家里,于长庆失眠了!他翻阅着老照片,这让他想起了鞍山市慈善总会义工部部长杨萍对说的一句话:“长庆,在学雷锋的道路上,一花儿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他想起了雷锋生前的好工友易秀珍和夏秀芝两位妈妈对他的鼓舞:“长庆,你要好好学习雷锋,做新时代的雷锋传人。”让他想起了当代雷锋郭明义对他的激励和鼓舞。他拿出日记本,透过窗户,望着夜空的点点繁星,在日记本上认真的记录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真情和真心感受!
一首诗歌,朴实、真诚的诗歌道出了于长庆的肺腑心声:
小时候
我就经常读您的日记
字里行间记载着您成长的轨迹
你的爱心,你的事迹
传遍了祖国大地
那时候虽然很小,不明太多事礼
但我读你的日记
一颗爱的暖流涌满心底
那时候我多想对你说
雷锋叔叔
我要永远向你学习
永远将雷锋的旗帜高高举起
……
月亮品读着他的诗句,星星在诗句里感受大爱!字里行间散发着于长庆对雷锋的情,对学习雷锋,做雷锋传人的真情实感。他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酷暑挡不住雷锋传人爱心团队的步伐。这日,鞍山市老人公寓格外热闹,老人们早已等候在门口。
“杨妈妈,杨妈妈,我们来了。妈,您想我了吗?”刚跨入养老院的大门,于长庆面对门口的老人们高呼道。
“儿子,儿子,你又来看妈妈了,妈妈想你了。”说着,于长庆与等候在门口的妈妈拥抱在一起。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让肩部留下潮湿的印记。
雷锋传人爱心团队的成员们,都搀扶着老人们往屋里进。在彼此的交流中,他们真是幸福的一家人。
“妈妈,我给你打一盆热水,这是我带的中药,给您泡脚。”说着,于长庆和几位队友去打水。老人们安详的坐在椅子上,幸福的享受着天伦之乐。
当老人的脚放在温度适宜的泡脚盆里时,低头看看为他们洗脚的儿女们,轻轻的闭上双眼,嘴角不停地抖动。好字还没有说出口,顺着眼角已经流出幸福的泪花。
“妈妈,舒服吗?妈妈,您的脚后跟裂纹了,这次用中药泡脚一定会有好转的。您的脚趾甲也长了,洗完脚儿子给您剪指甲。”于长庆边给杨妈妈洗脚边关切地询问着。
“好!好!”杨妈妈幸福的伸出了手,轻轻抚摸着于长庆的头发。于长庆和队友们又在仔细地给爸爸、妈妈们剪脚趾甲。他们的认真劲,让老人又一次感受到了亲人的关爱,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不是亲儿,胜过亲儿。
队友们有的在整理物品、有的在清扫卫生,有的在为爸爸、妈妈们包饺子。
“饺子熟了”。于长庆和队友们都在给老人们喂饺子。饭后,在房间里,大家不约而同唱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歌声洪亮有力,在亲情、在爱心、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敬老院的爸爸妈妈们感受到了亲情、尽享人间天伦之乐。
寒冷挡不住雷锋传人爱心团队传递温暖。在辽阳吉洞农村,这个深秋季节,有年过70岁的兄妹俩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子,居住的房子,家徒四壁,都要倒塌了。两位老人蜷缩在墙角处,面部毫无表情。
于长庆带领雷锋传人爱心团队第二次来到这里。他们带着食品、物品、维修工具顶着寒风进到屋里。室内室外温度毫无差距,寒风就像长着眼睛,转过破损的窗户向室内袭来。米面油摆在二位老人面前,她们冰冷的脸毫无表情。
赶紧动手,修房屋。于长庆一声招呼后,队友们顶着寒风,上房的上房,加固的加固,用塑料布封堵窗户的封堵窗户,帮助老人生火做饭的做饭。房屋烟囱炊烟升起,屋内温度逐渐提升。蜷缩在墙角的两位老人有知觉、慢慢地站了起来,哥哥拉着妹妹向于长庆等人走来。用手比划着,拉着于长庆的手示意让他们坐下,冰冷的面部此刻有了知觉。
当两位老人吃完一顿热乎乎的饱饭,当于长庆和队友们示意要离去时,哥哥支支吾吾的送到了房门外,枯干的双眼沁出了带有体温的泪花!当那双似锉刀般的手颤抖着从兜里掏出一块蛋糕塞到于长庆手里时,老人发出了“啊啊”的声音……从此,帮助两位老人成为雷锋传人爱心团队的责任。
于长庆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雷锋的精神,做新时期雷锋传人,正像他在诗中写的那样。
……
雷锋,我想对你说
你离开我们五十四年后的今天
我对你说!你的大爱精神的大旗
我们永远扛在肩上
高高举起
让神州大地永远飘扬爱心的旗帜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
代代传承,代代传递
记得有一次,于长庆的儿子拉着他的手说:“爸爸,我在班级当上班长了,我也给同学们讲雷锋的故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我也要学习雷锋,做雷锋传人。于长庆欣慰的笑了!
于长庆,作为一位普通的鞍钢职工,在父亲的影响下带动下,几十年如一日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传承到工厂、学校、社会各个角落里。他组织雷锋传人爱心团队,如今发展了10多支分队,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用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只要心中有爱,雷锋无处不在。” 于长庆从1983年至今收藏雷锋方面的藏品600多件,举办雷锋展100多场,让雷锋精神世代相传。正是他们传扬雷锋精神的正能量,让社会充满了大爱!
时钟,在历史的长河里永不停息。
2016年12月17日,于长庆去北京参加学习雷锋表彰大会。在北京火车站一下车,一位背包的残疾人在站台内艰难地踱步。于长庆立即主动帮助身旁残疾人背包,搀扶他出火车站。残疾人幸福地说:“好啊!谢谢!我又看到当年的雷锋了。”
2017年,一本崭新的台历摆在于长庆的桌子上,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字!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触摸到大爱的光和热,感受到雷锋精神在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