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双拥人物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红嫂”传人的拥军情怀

2015-11-05 11:02:49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她们送子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舍弃亲骨肉,养育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记全国爱国拥军杰出人物、中国双拥联合会副主席、沂蒙红嫂协会名誉会长、“沂蒙新红嫂”于爱梅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视察临沂时亲切接见“沂蒙新红嫂”于爱梅

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山区有一群伟大的女性,她们送子送郎上前线,用乳汁救护八路军伤病员,舍弃亲骨肉,养育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

2013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看望“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张淑珍、孙女于爱梅

素有“红嫂家乡”之称的山东省沂南县,曾涌现出了全国双百人物——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舍弃亲骨肉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等英模人物而闻名全国。如今,“红嫂”家乡的后人们,自觉传承红嫂精神,倾力支持部队国防建设,用实际行动书写动人的拥军新篇章,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市视察时,亲切接见了于爱梅,对她多年来传承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突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

\

全国爱国拥军万里行组委会副主任马新存,山东省沂南县双拥办主任左安华向于爱梅颁发全国“爱国拥军杰出人物”证书。

\

于爱梅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慰问官兵

\

于爱梅到26军沂蒙旅慰问官兵

(一)

今年63岁的于爱梅出生在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她的奶奶王换于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中女主角于宝珍的原型。在抗日战争年代,王换于家成为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首长机关所在地,罗荣桓、徐向前、朱瑞等首长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当时,王换于担任艾山乡副乡长,她带领全家为八路军做军鞋、筹军粮,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助八路军伤病员,创办了战时地下托儿所,抚养了一大批革命后代,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晓聪等。当年,王换于将革命后代抱回家抚养,两个儿媳有奶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一心照顾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几年间,王换于家先后有4个孙子因却少营养而夭折。其中就有于爱梅的哥哥。
于爱梅从小在奶奶和母亲的身边长大,听得最多的就是“红嫂”的故事。

抗战时期,奶奶舍命救治八路军伤员白铁华,明德英冲破世俗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解放战争时期,带领沂蒙妇女纵身跳入冰冷的汶河水中架起“火线桥”的李桂芳;送郎上前线抱着大公鸡拜天地的李凤兰;还有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等等。她年纪虽小,但“红嫂”们的传奇故事给她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是那么让她崇敬和向往、、、、、、

解放后,奶奶王换于和母亲张淑贞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拥军传统。那时,冬季到沂蒙老区拉练的部队多,为了赶制鞋垫、做军鞋,晚上,一家人围着煤油灯忙活大半宿,大人们搓麻绳都将腿搓破了。于爱梅虽小,懂事的她忙活着帮大人穿针引线。部队来时,都会跟着奶奶和母亲一起去慰问,拿着煮熟的鸡蛋颠着小脚跑前跑后,往战士的手里塞。

长大后的于爱梅成为一名教师。到了谈婚论嫁之时,给介绍对象的不少,条件也都不错,她却偏偏喜欢军人。就这样,于爱梅嫁给了在广州军区某部服役的干部高征文。

婚后第二年,她的公公生病住院,当时,丈夫正在边境前线自卫作战,她白天在学校教课,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到县医院照料公公,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封封家书报平安。后来,公公去世,丈夫因事不能回来,家里人不理解,说了一些难听的话,于爱梅默默忍受委屈,替丈夫尽孝,操办着将老人安葬。

孩子出生后,爱人远在部队,有时一年回不了一次家,婆婆又体弱多病,于爱梅既要教学,还要照料好婆婆和孩子,遇上老人或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于爱梅恨不得将自己掰开几个来,可她从没有抱怨过一句,一个人将家庭的担子挑了起来。
然而,就是仅有的几次假期到部队探亲,于爱梅又将爱倾注到战士们身上。与战士拉家常、帮战士洗补衣服,成为战士们心目中的“知心大姐”。那时,丈夫担任指导员,有的战士闹别扭,不找丈夫却找她,思想“疙瘩”在她这儿很快就解开,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编外指导员”。有个湖北籍战士小王考军校落榜,情绪低落,流露出退伍返乡的念头,于爱梅与他谈心,帮助他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利用空余时间给他补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小王如愿考上了军校,当于爱梅得知后,心里比啥都高兴!

由于于爱梅的全力支持,丈夫在部队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广州军区的表彰奖励。
在军营期间,于爱梅了解到一些大龄青年军人找对象难,她心里也很着急。回来后,当起了军人的“红娘”,经她牵线搭桥成功的就有十几对,在她的影响下,于爱梅的三个姐妹,全都嫁给了军人。

(二)

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去世,母亲年纪也大了。这时,于爱梅郑重地接过了几代人的拥军接力棒,将祖辈几代人拥军好传统传承开来。

每当部队演习、拉练途经沂南,最忙活的是于爱梅,每年“八一”建军节、新兵入伍了,她都要把自己亲手绣制的鞋垫和购买的土特产等物品送到部队官兵手中,鼓励他们当好兵、尽好义务,走上了自费拥军的道路。

2004年,于爱梅到龄离岗,有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拥军优属事业,这时的她更加忙碌了。

于爱梅每个月只有2000余元的退休金,每年用于拥军优属的花费都在1万元以上,十几年来,她用于购买拥军慰问品的资金达15万余元, 还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5000余双。为了筹集更多资金拥军,一辈子从未做过生意的于爱梅代理了某品牌酒进行推销,起早贪黑地忙活,社会上很多人了解到她的初衷后,在赞赏的同时,也纷纷给予支持,让于爱梅很是感动!

沂南是革命老区,当年为党和军队做奉献的群众难以数计。如今,他们中有些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困难,于爱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直想为他们做些事。2006年,她向“中国和平基金会”申请了10个补助名额,由基金会每年向县内的张红英、王桂花、范桂君、周锡芳、周锡芬等10位老“红嫂”提供1200元生活补助。2009年,她又与北京康佰公司联系,为沂南县无偿争取到了价值20多万元的保健床垫,给老红嫂们送去了健康和快乐。 

拥军优属中,于爱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联合拥军前期,她自己开车连续几天在外面奔波,与个体企业家们沟通协调;中国和平基金会补助款下拨后,她开着私家车挨家挨户送上门去;逢年过节,她买上礼品去看望这些老“红嫂”们;为了组织拥军活动,她自己出钱安排就餐的情况更是不计其数。

2011年3月,于爱梅获得“大义临沂人”称号,上级奖励她5000元,她拿出2000元到组织部交了特殊党费,剩下的3000元,她买上物品,到伤残军人王继印、老红嫂范桂君、王桂花、明德英的儿媳李发兰、牛玉梅等家中慰问。

但也有人对她说风凉话:“都一把年纪了,还整天到处跑,找那个累图啥?”听到这样的话,于爱梅总是在心里默默地勉励自己:“红嫂精神”是奶奶那一代人用生命和鲜血创造出来的,是干事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个光荣传统说啥也不能丢。”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把“红嫂精神”代代相传,拥军才更有生命力。于爱梅的想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县妇联还向她推荐了一批县内的女民营企业家。为了组织女民营企业家,她邀请“全国拥军模范”李秀莲一起,用了整整4天时间跑遍了全县的大小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联系沟通,把热心公益、愿意参与拥军的同志组织起来。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沂南民间拥军优属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沂南县“沂蒙红嫂协会”也应运而生。

2009年“八一”建军节,于爱梅牵头组织几位新时期“红嫂”式人物,带着360双鞋垫、600斤水饺和土特产,先后到济南军区、武警山东总队医院、临沂武警支队进行走访慰问,庆祝新中国60周年大阅兵前夕,她们赶往北京“阅兵村”慰问官兵,向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赠送280双鞋垫。由于阅兵式对官兵身高要求甚严,个别官兵因为身高存在细微差距而面临淘汰,“红嫂”们的鞋垫解了燃眉之急。部队领导感激地说:“沂蒙山区的‘红嫂’们又一次立了大功!”

2011年春,山东旱情严峻,兰州军区、北京军区给水部队先后进驻沂南抗旱打井的消息,令于爱梅激动不已。“姐妹们,子弟兵来咱家门口帮抗旱打井,咱可不能闲着!”说干就干!在部队到来之前,她和“沂蒙红嫂协会”的红嫂们早早地准备好了价值5000多元的食品、蔬菜、大米等,部队千里机动到达沂南时,战士们吃的第一顿热饭就是于爱梅与“红嫂”们做得。

组织文艺慰问演出,帮厨做饭、给战士浆洗缝补衣服、和战士拉家常。在部队抗旱打井的场地,人们经常会看到于爱梅忙碌的身影,新时期军民鱼水情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三)

 2012年10月2日,国庆长假期间,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游人如织。一座普通的山村农家院,一场生动的“红嫂精神”主题演讲正在进行。讲到动情处,台下闻者无不落泪。演讲结束,现场掌声一片。

演讲者是于爱梅,她所作得题目是《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这天正好是她义务所作的第400余场“红嫂精神”报告,讲述奶奶的事迹,感动更多的人,敬业奉献。
2009年,县里整合红色资源筹建沂蒙红嫂纪念馆,作为一个“重头戏”,请她整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事迹。

随着材料搜集整理的不断深入,于爱梅的心也一次次地被感动着:为党保存机密材料、厚葬革命烈士陈若克、舍弃亲骨肉、抚养革命后代、、、、、、“让烈士的孩子吃奶,让俺们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奶奶当年那苍凉而悲切的话语仿佛又在耳边响起,许多材料于爱梅都是一边流着泪,一边整理完成的。

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教育基地建成后,于爱梅主动申请为党员干部、群众作义务报告,成为一名义务“编外辅导员”。

“课一讲就是40多分钟,最多的时候一天5场,夏季天气炎热,有时也感到很累,但每当看到听众认真听讲,被深深打动的时候,又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于爱梅深情地说。

渐渐地,于爱梅的“名气”越来越大。2012年春,济南一位86岁的女老八路,在电视里了解到了于爱梅的故事,深深被她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专程从济南赶来参观看望,给于爱梅极大鼓励。

有人对她的不辞辛劳表示不解时,她说:“能站在这里为人们讲述“沂蒙红嫂”真实的故事,这对我来讲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奶奶是我一生的榜样!”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她必生的追求,她还是五老志愿者之一,组织成立了爱心辅导团,把那些父母忙于工作,学习生活没人管理的学生,组织起来,把自家的房子打扫干净,买上课桌橙,辅导班开课了。几年来,爱心辅导团共义务辅导学生20批次,两百多人受益,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她还到红嫂纪念馆给学生讲革命故事,利用假期和双休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及道德品德教育,带领学生走访老八路、老党员、老红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英模人物,亲身感受英模精神,充分认识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将坚持一生去做这些事情,这也是能为社会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吧!”于爱梅动情地说。

就这样,几年以来,于爱梅先后为党员干部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1000多场,在沂蒙红嫂纪念馆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为大、中、小学生讲述革命故事无数次,有15万余人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如今,沂蒙新红嫂于爱梅已被选为沂蒙红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临沂市拥军协会理事。全国红军小学建没工程理事会常务理事,沂南县沂蒙红嫂协会名誉会长。先后被评为十佳“大义临沂人”、“沂蒙先锋共产党员”、临沂市社会化拥军“十佳个人”,被市市政府授予沂蒙新红嫂的称号,临沂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2012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诚实守信好人”, 关心下一代五好五老志愿者, 201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2015年5月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杰出人物”,2015年11月被推选为中国双拥联合会副主席。

今年5月14日,于爱梅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并在揭晓仪式会上,于爱梅作下重要发言,9月7日,在全国妇联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也进行了热情扬溢的发言。

大爱无言,岁月有痕。于爱梅凭着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的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奔走在传承“红嫂精神”和爱党拥军的大道上,所到之处,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