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上海市普陀区:“我想搭建一个平台,让老人笑口常开!”

2022-07-04 10:33:00来源:中国网
一个月7场直播、两个多月的视频展演点击量达15万人次……79岁的退役军人张履贵和笑口常开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再一次成为了互联网世界里的民星...

一个月7场直播、两个多月的视频展演点击量达15万人次……

79岁的退役军人张履贵和笑口常开艺术团的艺术家们再一次成为了互联网世界里的“民星”。

张履贵1961年入伍,因为他有文艺特长和曲艺特长,经常参加南京空军直属部队组织的文艺调演。为学好京剧,他苦练内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他主演的京剧《擒双刁》,精彩地展现了人民子弟兵配合地方民兵抓特务的故事,使得军旅文化的氛围越发浓郁。1964年2月,他奉调赴京汇报演出,作为空军战士业余演出队的一员,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image.png

退休后,他“退役不退志”,作为专门从事公益演出的笑口常开艺术团的团长,坚持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公益演出。

自2005年成立以来,笑口常开艺术团通过与剧院联建、共建,先后吸纳了百余名在职和退休的戏曲艺术家,在全市数百家街道、社区养老机构开展公益演出1000多场,以多种文艺形式参与慈善事业,丰富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2020年,艺术团正式入驻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并在疫情影响下开始探索网络直播、微信视频号等传播形式,将线下演出转为线上。

今年春天,笑口常开艺术团的团长张履贵又约请了一批艺术家,共创作30多首原创抗疫主题作品,包括越剧、京剧、淮剧、沪剧、评弹、说唱、独唱等形式,录制剪辑成视频,共分为7场,投放在微信上直播。“我们有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真可谓大咖云集,这样的阵容可不常见。”谈起演出,张履贵显得很自信。

“老人在机构里不愁吃穿,但是在精神上比较寂寞。”疫情期间,张履贵常常回想起老人观看演出时激动的样子,心中暗暗决定,要将演出继续进行下去。

我想搭建一个平台 让老人笑口常开

成立笑口常开艺术团,其初衷便是“为老人服务”。

20世纪90年代,张履贵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担任院长,对院内老人的生活状态向来十分关心,“我们算是最早关注到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机构,当时就提出了照护的四个方面,在生活、医疗、康复的基础上加上了‘精神照护’。”

由于这个概念在那时还比较新,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指导,于是张履贵便带着福利院的员工们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其中一场与上海越剧院的结亲共建活动曾轰动上海。张履贵回忆:“老人们看到这些电视上的大牌演员,像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徐玉兰和孟莉英等一批艺术家出现在福利院的门口,都激动得不得了,抱住他们,像看到亲人一样。”

那一次的成功尝试给张履贵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休后,当他再次受邀担任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时,成立艺术团的想法再一次从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我和市民政局、上海演出家协会的老同志们商议,想要专门为文艺工作者搭建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送戏上门,让更多福利院里的老人笑口常开。”

image.png

2005年,笑口常开艺术团在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内正式成立,后与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金盾艺术团签约共建,邀请一批老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如陆春龄、王双柏、孟莉英、徐伯涛、王珊妹、汪华中等参与公益演出。

“艺术家们都为人亲切,热心公益,放下社会上的商演机会,却来我们这里做慈善。”张履贵介绍,一些艺术家至今已在艺术团演出超过千场,“真的很不容易,我也特别感谢他们。”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笑口常开艺术团后又在上海慈善基金会和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的带领下继续开展演出。在2019年的一次常规演出中,艺术团又与普陀结下缘分。

“当时我们在合阳敬老院演出,街道特别重视,老人们也特别热情。”张履贵回忆,演出结束后,甘泉路街道的方方面面都对笑口常开艺术团十分认可,很快就提出了长期合作的可能,并表示为艺术团提供必要的帮助。

张履贵将合阳敬老院称为“艺术团之家”,而他们最终也在甘泉路街道安了家。两年间,笑口常开艺术团在甘泉路街道设立艺术团办公室,后又建立党支部,张履贵担任党支部书记,将自己的根脉深深扎进普陀。

“这里的文化氛围很好,老年受众又多,我们也想尽全力为甘泉、为普陀多做一些贡献。”张履贵表示,除了前往养老机构,他们还有计划继续走向居民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拓宽演出场景,辐射更多喜爱艺术团的居民群体。

传递正能量 这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一场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但未能阻碍张履贵向老人传递笑容的决心。在张履贵团长的策划下,这群上至年近九旬下至二三十岁的老艺术家和专业演员,在各自家中准备起线上演出。

张履贵介绍,艺术家创作节目后反复演练,先用手机录制音频,通过微信传给他进行审阅把关,再交给会使用剪辑软件的艺术团工作人员进行后期制作,配上艺术家以往的影像,以及贴合节目内容的画面,最后上传至网络进行直播。

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电脑,虽然制作设备简单,张履贵感慨“艺术价值没有少”。“你听这个婉转音调,这个戏曲韵味。”他拿出录制好的视频,向记者分享表演中的细节,“用手机录出的效果也很不错,当然这也要感谢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image.png

张履贵也认同线上与线下演出存在本质上的差距,“你想,原本艺术家们在舞台上表演,有很多表情和动作,受到观众的注视和掌声,在家里却只能对着手机唱,情绪和状态肯定不一样。”

不过这些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疫情期间,他的首要目的是向更多人传递快乐与正能量,“待在家里那么长时间,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去歌颂志愿者、歌颂白衣天使、歌颂邻里情,去讲述这些很具体的故事,传递正能量,这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

张履贵介绍,此次直播期间演出的35个节目均由艺术家与专业演员自行创作,其中的内容都来源于他们自身的所见所感,“像是《门铃声声》是老艺术家在受到邻居多次的关照下写成的,《床》是艺术家了解到“大白”们劳累辛苦、席地为床后有感而发,《抗疫曲》唱出了演员自己当志愿者的经历,还有《一袋青菜》《各地援沪情谊长》《我家住在浦江边》都是类似的作品。”

和许多老党员一样,张履贵一直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作自己的信念。自打18岁在部队演出起,文艺工作便和张履贵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1964年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那次经历,对我的鼓励很大,从那以后,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没有忘记‘文艺为人民’的宗旨,这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

年过79岁的张履贵虽然刚从一场大病中恢复,但他始终在主持着艺术团的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身体稍有恢复又投身到公益演出活动中,他说至少要干到2025年,“要让艺术团延续下去,要为老人们带去欢乐。”(上海市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