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事迹
——余和平:“解决好百姓的矛盾,也是重大工程为民服务的本质。”
北横通道、地铁13、14、15号线……市政重大工程事关民生,施工过程中常常也会影响周边百姓。余和平作为普陀区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从2011年开始,他为了保障重大项目,每天在工地、居民区、街道来回奔走。近十年来,在施工中遇到的百姓问题,他尽心着力予以解决,曾先后6次荣获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市级优秀建设者、4次区级建设功臣。“老百姓都是支持重大工程建设的,解决他们合理的诉求,也是体现重大工程为民服务的本质。”
军旅24载,获奖30余次
余和平今年53岁,老家是江苏吴江,1985年高中毕业后,他就报名参军,想去部队这所大学经受锻炼。“当时大多数人对部队都充满向往,我也一样,学生毕竟知道的东西有限,就这样我来到了部队,这一待就是24年。”入伍后,余和平被分配到了位于北京的海军某部,最初担任外线修理员。“那时还没有光纤光缆,主要是电话线,我就负责线路的架设保障。”余和平很喜欢军营的生活,想长期在部队工作。1989年8月,他考入山东青岛的海军航空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浙江义乌某部担任排长,管理2个导航台站。1993年4月,他调至驻沪某部担任参谋,2000年被组织选调赴海军大连水面舰艇学院政治系学习培训,开始从事政治工作,先后担任过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副政治委员等。
2009年1月,余和平离开了自己热爱的部队。回首军旅生涯,他获得过大大小小荣誉30余次,其中还荣立过2次三等功。“最多的时候我一年里获得4次嘉奖,很感激部队对我的培养,离开部队十分不舍。”同年11月,他开始了在普陀区建管委工作。“普陀是块热土,这里战友也多,好多战友都推荐这里,我就来了。”
“我喜欢做群众工作,真心相待居民会理解的。”
一开始,余和平负责区建管委的信访工作,同时兼任纪工委副书记。由于当时的动迁政策与现在不同,因此,早些年不少百姓对动拆迁都有很大的情绪,常常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我喜欢做群众工作,居民和战士有共同也有不同,只要真心相待,他们最终都能理解的。”安抚居民情绪、耐心劝说、讲解政策……信访工作让余和平积累了许多群众工作的经验。
2011年3月,本市重大项目开工多,余和平勇挑重任,被调至区重大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当时轨交13号线正在建设,祁连山南路站的建设对临近的金沙雅苑小区造成了影响,引起不少房子墙面开裂,居民情绪强烈,更有甚者冲进工地向施工方讨要说法。余和平联系了长征镇信访办、综治办等部门及施工单位,与百姓沟通,并让施工单位及项目方向居民致歉。经过第三方专业检测,房屋受损不大,居住没有危险,不过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对此,余和平通过不断上门走访、慰问,尤其是对特殊人群,提出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对小区及家中受损的居民进行修缮。2年的时间,最终问题顺利化解。“老百姓都是善良的,他们也都支持重大工程,对存在的矛盾、合理的诉求,我们应该帮他们解决,别想着一下子能解决,做好一点带动一片,慢慢就能够有效、稳妥得到解决了。”
3个多月完成3万方交地任务,勇挑重担冲在前
重大工程必须严控时间节点,决不能延期。余和平经手过许多重大任务,他延续军队的光荣传统,“来之即战,战之能胜。”2014年12月28日,北横通道开工典礼在普陀区中江路工作井举行,余和平十分欣慰,因为他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接到任务时还剩下3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市领导将开工仪式选在普陀,是对普陀的信任,我们一定不能拖后腿。”北横通道是当年市政府的“1号工程”,是“三纵三横”规划的最后一“横”,普陀段全长2.67公里,涉及近3万平方米的绿化迁移和近5万平方米的腾地任务。接到任务后,余和平立马开展工作,协调各个部门,遇到问题及时想对策,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这几个月的工作量抵得上一年以上了,超常规超负荷。”经历的重大过程多了,余和平也有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左手握着居民,右手牵着建设方、施工方和街道镇,我在中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有问题大家一起协商解决。”正因如此,近十年来,他牵头协调处理的由建设引发的涉民矛盾都基本得到了解决。14号线东新路站由于站体比一般站要长,加之在居住密集区实施建设,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对居民影响也大,因为建设地铁出入口需要,东新路74弄双号的12号楼被征收。令余和平没想到的是,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那天60多位居民冲到我的办公室,质问我为什么他们不能动迁,不给个合理的说法,他们不回家。”余和平一边安抚居民情绪,一边劝说,一直持续了7个多小时,期间一口水都没喝。下午四点半时,余和平和他们说:“我知道大家的苦,你们合理的诉求我会第一时间上报,一周内给大家一个回复。今天时间不早,大家先回去。”
经过了解,东新路74弄(双号)在2010年时曾计划进行成套化改造,在居民意见征询时,2、4、6、8、10号的居民都一致同意,唯独12号有少数居民反对,当时的政策需要居民全部同意才能动工,因此成套化改造没有实施,12号的少数居民也成了其他楼号居民的眼中钉。这次唯独12号楼动迁,导致其他居民的积怨爆发。余和平当天即上报领导,随后逐级上报,3天就得到了区领导同意的批复,余和平立马联系相关部门,与居民协商方案推进。“在推进重大工程的过程中,解决居民矛盾和民生问题,一举多得,何乐不为。”现在,东新路74弄双号的成套化改造早已完工,不少居民还要请余和平到家里吃饭,余和平对他们说:“能帮到你们我很高兴,饭我就不吃了,谢谢你们的支持!”
每天,余和平都很忙碌,去工地关心工程进度、去居民区听听民意、去街道了解情况,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工程启动前,先沟通先商量,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要怕,努力去解决。我们不撒胡椒面,不是讨好老百姓,而是将百姓的主要矛盾和诉求解决好。多方合作非常必要,办事效率也就高了,解决百姓的问题也是重大工程为民服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