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陀区“最美退役军人”事迹
——沈月:若有战、召必回!她是抗疫前线的最美“巾帼红”
“若有战,召必回!”是每一名军人在告别军营时的庄严承诺。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副所长沈月不惧艰险、挺身而出,带领传染病防控团队组成先锋队奔赴抗疫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穿上军装保家卫国、脱下军装奉献社会的神圣诺言。
特殊时期我必须站出来
沈月是江苏南京人,1989年入伍,在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工作,曾随部队参加SARS病毒防控工作,2004年转业到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现分管传染病防控工作。
2020年的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肆虐,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强烈的责任心,原计划“小年夜”下班后回南京过年的沈月,果断决定取消休假,留守待命。
1月24日,上海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又有参加过SARS病毒防控工作,现在这个时期我必须站出来。”随着疫情的蔓延,沈月再也坐不住,主动请战,带领传染病防控条线的精兵强将,组成先锋队奔赴“前线”,与街镇、公安、城管、社卫、消防、中环国际酒店、安保公司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并肩作战,打响了病毒“防御战”。
1月26日(年初二)22时30分,防疫“前线”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区委区政府决定建立普陀区集中隔离健康医学观察点。放下电话,沈月就立即赶到预选酒店,仔细查看楼层布局。与此同时,她脑子里画出了无数个问号,医学观察点的工作流程是什么?按照什么行业规范标准进行区域划分,现有的布局该如何调整?各个工作环节如何对接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她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结合宾馆现场实际和设计图纸,对每个楼层、房间进行了功能定位,科学划分洁净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精心制作各区域工作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防护等级和消杀处理程序,落实污物转运处理、观察人员通道、消防通道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措施,所有准备工作到位已是次日凌晨4点。
1月27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普陀区首个集中隔离健康医学观察点便正式启用。而此刻的沈月已经是相当疲惫了,但她仍然坚持和统筹协调组的同志们一道,制定了接收观察工作、留观人员管理、医废处置等9项工作制度、7个工作流程和8个工作组职责,确保集中隔离健康医学观察点各项工作安全、高效运行。
我是军人冲在前面是本能
机构建立了,人员配齐了。但真正面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心有余悸,甚至带有一种恐惧。
1月27日,观察点接收第一批“住客”。面对感染风险,沈月再次挺身而出,“我曾是一名军人,同时还是传染病监督的分管领导,这第1车由我来护送吧。”说完,她麻利地穿戴上防护装备,带领着第一队人马启程。20分钟后,运送车回到观察点,“客人”入住、消毒等事项有序展开。沈月卸下防护装备,边擦拭汗水边安抚一旁的工作人员,“传染病尽管可怕,但是只要认真做好科学防范,是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几率的。我们已经在制定科学防护详细教程,只有你们健康安全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份专业和自信的话语让许多工作人员放下了担忧。
而作为隔离点统筹协调组负责人,沈月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和措施,确保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各级领导的指示得到有效落实。从防护物资储备使用到宾馆硬件维修,从隔离人员的运转到日常生活的关爱,从医疗废物管理到污水排放消毒等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她都不缺席,同事们戏称她为“大管家”,只要她出面,问题总是迎刃而解。随着隔离人员的不断增加,每个隔离人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隔离点建立了一人一册,一事一议制度,每日晨会、晚会汇总解决当天遇到的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无论是外籍隔离人员的过期签证、少数民族的餐食安排,还是夜间突发的送医转诊等问题,沈月都能组织观察点同志们及时做出有效应对。对隔离人员个性化的合理需求,在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给予满足。
从1月26日到5月初100多天的时间里,沈月每天在隔离点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她依然毫不懈怠,发挥了“定海神针”的核心作用,用担当和勇气守护着普陀一方平安。
目前,我国疫情基本平稳,沈月也从抗疫前线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她说经历过SARS病毒和新冠肺炎后,她将更加珍惜当下这个工作环境,进一步发扬肯于吃苦、能打胜仗的“抗疫精神”,在自己负责的传染病防控领域发挥作用,和许许多多医疗卫生行业的同仁们一起,更好地为普陀百姓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