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津湖战役后期,敌人见识到了志愿军的惊人毅力和耐力,毫无战意只想撤退。三个冰雕连,也成了我军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执勤二支队六中队学习室里,义务兵陈达根正在为战友讲述志愿军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故事,他的爷爷正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
第一代:为新中国付出一切
陈达根的爷爷陈南兴出生在广东肇庆的一个贫农家庭,是家里的第一代军人。小时候,家乡便饱受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嫉恶如仇的他,于1946年毅然而然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跟随大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1950年,爷爷积极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主动书写“请战书”,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主要负责汽车连的弹药前送任务,并参加过第一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冬天,为了将弹药输送至前线,他跟随汽车连白天伪装躲避美军飞机轰炸,晚上秘密开路前进,灯光只能开一点点,一连几天不睡觉是很正常的,饿了吃点硬馒头、渴了吃点雪,生怕弹药送不到前线战士手中……
时光荏苒,岁月交替。从热血青年到革命战士,爷爷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为战斗带来的严重后遗症,爷爷只能含泪告别军旅,转业到地方。爷爷后半辈子一直受着病痛的折磨,却从来不在家人面前表现出一丝一毫的脆弱。
他生前曾对孙儿陈达根说:“相比于冻死在零下三十度雪地里的战友,我是幸福的。做人不能忘本,你到了18岁也要参军!
第二代:守卫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
受到爷爷的影响,陈达根的父亲陈作勤也选择了军旅。1982年的冬天,怀揣着爷爷的殷切期望,父亲踏上了参军的列车,光荣地参军到陆军驻湛江某部。
1984年初春,父亲所在的部队就接到上级命令,参加对越反击的“两山轮战”。在一次战斗打响之际,主战火炮侧翻,父亲不顾自身安危,向上级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抢修装备。在获得允许后,父亲和其他几个战友,第一时间赶赴前线,顺利修复了受损火器装备,及时保障了战斗火力,后因任务完成出色,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炮火中获得的三等功奖章如今早已生锈,却被父亲小心翼翼收藏在家中,视若珍宝,也成了父亲一辈子的骄傲。
第三代:居安思危,时刻准备战斗
在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陈达根从小就对部队非常向往。2016年6月,陈达根怀着报考军校的热情参加高考,无奈因为发挥失常,与军校失之交臂。
“军官梦虽然破碎了,但参军梦还在!”虽然没能考上军校,但陈达根并没有放弃对那身迷彩的追求。2019年大专毕业后,父亲鼓励他:“达根,想去参军就去吧,你爷爷如果还在的话,肯定是希望你去当兵的。”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在父亲的鼓励与支持下,陈达根咨询了应征入伍的相关要求并报了名。为了能顺利地通过体检,他开始加强饮食管理,保持身体锻炼,原本体型稍显肥胖的他从145斤瘦到130斤,在顺利通过了体检、政审等环节后,陈达根如愿披上了那身梦寐以求的橄榄绿,来到了华灯璀璨的上海,成为了一名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从爷爷和父亲身上,陈达根汲取到一种“红色精神”,那是家里最珍贵的“食粮”,从战争年代淬炼的忠诚得以延续,激励着陈达根始终建功军营、勇往直前。在工作和训练中遇到困难,一想到爷爷和父亲所经历的苦难,便也不觉得棘手,咬牙坚持便过去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踏着祖辈父辈奋斗的足印,用青春与热血,在军营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书写同样绚丽的篇章。(李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