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条“青岛大虾”的消息,经互联网爆出就迅速传播,使得原本天蓝海阔,豪迈诚实的青岛在一夜之间饱受诟病,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青岛市政府和执法部门这才采取行动,对商家实施相应的惩罚,算是还当事人一个公道,给网民一个的说法。
对于一般的宰客事件,也就到此为止算是了结。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岛大虾”事件,现实并非如此,它已经由一个社会事件,发展为一个互联网事件。由于政府响应时间滞后,回应力度不够,该事件通过互联网持续发酵,热度不减反增,诸多细节被进一步挖掘透露,当地一些类似恶迹也散布开来。可以说,“青岛大虾”不仅把青岛的形象毁了,就连山东省也成为网民揶揄的对象。
面对“青岛大虾”带来的残局,青岛政府如何消除大虾在百姓心中的那道坎?如何为无辜被牵连的良心商家洗白?如何重塑青岛乃至山东的旅游形象? 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提高网上舆情的嗅觉灵敏度
“青岛大虾”当事人10月4日发微博,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结果一天转评量就突破5万次。但遗憾的是,假期中的青岛政府对此毫无反应,而是用“不是我们部门的事”,“这个事一个星期后再说”等推诿理由严重伤害大众情感。正因为如此,青岛政府错过了将事件转“危”为“机”的时机。使得截至10月8日8时,相关新闻报道达4162篇,论坛帖文1221篇,博客文章482篇,以及新浪微博评议574920条,事件的传播已经到了铺天盖地的地步。
青岛大虾事件的整个过程足以说明,政府需要提高网上舆情的嗅觉灵敏度,尽快补上舆情监测的短板。只要这样,才能准确快速捕捉舆情,做好事发后的处置和引导工作,避免事件进一步恶化,维护和重塑城市的良好形象。
学会通过互联网发声
一只大虾“玷污”了青岛的声誉,动摇了几亿元打造的“好客山东”的口号。但宰客的一家店就代表整个青岛的商家吗?事实一定不是如此,但在百姓心里难免以一当百。
这个时候,处理的方式就是要求助互联网。互联网因其共享性及广泛的用户群,能够集结政府、商家、百姓以及专家等多方的声音,这些客观真实且具有借鉴性的声音,是商家的口碑和生存的命脉,能让人们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透明可靠的信息。如此一来,不仅百姓心中有谱了,青岛良心商家也不辨自明了,黑店的宰客行为也没机会了,使得青岛市场和经营者都诚信经营,进而带动青岛乃至山东的形象得以逐渐重塑。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试想如果事件当事人在消费之前,查阅点评网,看到“善德烧烤店”的评价以及消费均价,相信他们会换一家店面品尝海鲜。
借助互联网建立监督机制
“青岛大虾”事件之所以让青岛乃至山东很受伤,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法部门在处理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前面已经提到,政府及执法部门的舆情嗅觉灵敏度差,事件处理的不及时,处理之后,又不善于通过互联网及时多方发声,甚至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途径。在这方面,中央纪委监察部就走在了前面,今年上半年就开设了反“四风”一键举报手机客户端,百姓只要发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问题,手指轻轻一扫,就可匿名举报。这是与互联网结合,发动群众的典范。在“互联网+”时代,要达到全面的监管,光靠执法部门人员,是不够的,传统的监管治理方式,只会让执法部门力不从心的同时还差评不断。因此,只有政府通过互联网充分发挥百姓的力量,才能对商家实施有效监管,维护百姓切身利益,避免重蹈青岛的覆辙。
我们相信,青岛政府有扭转青岛困局,重塑青岛形象的能力,只是缺少转变思维的勇气。互联网思维和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李克强总理“互联网+”思维的有效实践。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互联网+”时代,有句话说的好,互联网的事还要互联网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