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现在在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到底属于什么?增速下降已是必然,那么这个下降是趋势性的还是暂时性的?我认为不论哪个说法都容易造成误导,真正的叫法还是应该叫做“新常态”。
华兴控股(GIO)集团总裁葛小松,银行家、投资专家、慈善家、社会学家。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持经济增长,但是效果不明显。这多少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因为就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整体趋势而言,中国已经过了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状态实属正常。但是不管怎么说,增速放缓是事实,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理论框架上出了问题。但解决问题的办法绝不是哪疼医哪,投资不够我们就增加投资,那是填坑的做法,并不可取。我们要做的是改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结起来就是提高效率。美国经历过很多经济增长期,每一次共同的特点就是效率提高带动经济增长,在20世纪前50年更为明显。
面对中国经济的走势,之前是一些80后很悲观,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非常大。但是最近一些90后也开始变得不那么乐观了。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调整心态,逆境确实存在,但是逆境中也蕴含着机会。
在逆境中,大家都不舒服,但是目前中国的市场至少还是合规合理的,竞争也比较公平,在这种环境下,效率低的企业困难就大,浪费社会资源的企业就要出局。而效率比较高、有创新精神的、有创业能力的企业就有更大的机会。
另外,现在一些不太被看好的行业,在政策的扶持和配合下,也逐渐冒出了好苗头。比如说钢铁,整个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是非常严重,10亿吨的生产能力,结果实际消费量就一半。但是最近出现了钢铁企业的整合,这需要政府的配合。不管怎么说,退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考虑,退潮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还是要说美国,美国在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产业或技术崛起,可以说有点像是一种进化。美国能做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些人现在老是左顾右盼,想靠着政策的变化来扭转自己的局面。其实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体制使它不该有钱的地方有了钱,该有钱的地方没有钱。所以我们不能够心有旁骛,即使央行放松了流动性,大家都舒服了,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看到机会、抓住机会并向那个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