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传闻当初阿里巴巴纽约的时候,有很多美国的中小投资者并不太相信其业绩,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应该开车去街上卖场选购物品,而不是在电脑面前当狂热的剁手党。原因并不难寻,——多数美国家庭都有车,而且除了个别大城市,美国的街道也并不堵,美国的购物广场也很少像国内那样长时间排队。在中国呢?开车去超市,排队结账买东西,然后再开回来?还是别奢望了。即便你有车,路上还不堵车,也有人会说,脑子进水了吧!网上买价格低还送到家不好么?
这就是美国和中国与差别,没错,美国发明了互联网并让全世界了解并普遍使用了互联网,中国人让全世界知道了互联网用途的另外一万种方法。
作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为什么着迷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呢?
先来看看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块:支付、P2P、众筹——这都是和咱老百姓的生活关系最贴近的。
首先是支付:中国人选择了第三方支付,然后迅速抛弃了银行鼓捣出来的网银,原因简单的很:一你收的手续费太多了点,第二你不是优盘就是密码的,麻烦的要死。于是银行和网络支付手段拳脚相向,几个回合下来,网络支付胜利的曙光就已然来到:有些股份制银行已经宣布网银、手机转账免费。
再说说P2P、众筹。
P2P、众筹的终极属性其实是直接金融,那直接金融是什么东东?度娘这么说的:直接金融(direct finance) 间接金融的对称。资金盈余部门与资金短缺部门分别作为最后贷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协商借贷,或者由资金盈余部门直接购入资金短缺部门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这些话可能让很多同学看不懂,解释却很简单,就是你你充分的了解企业或个人的情况后把钱借给某企业或个人,或者你干脆入股一个企业。这就是直接金融,这就是股票、债权、P2P跟众筹的本质。
这是一种不同于美国模式、德国模式的崭新金融模式。
美国模式是直接金融的代表模式。美国民众讨厌不受约束的权力这导致了单个力量相对薄弱的、高度分散的、银行体系。美国没有全国性银行,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太相信。
美国的《国民银行法》1863年和1864年颁布,限制了银行的权力,禁止银行持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以华尔街的摩根大通等为实体经济筹集了他们急需的巨额资金,然后,在金融市场恐慌和银行危机时期,又数次充当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罗斯福上台后,美国1933年制定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法案提出分业经营,限制了美国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这就造成了当代美国银行的格局:规模较小、数量众多、业务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组织的期权、期货、场外市场的不断涌现,大量的金融创新最终让投资银行(券商)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主导。
间接金融以德国模式为代表。从历史上看,德国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一直较为缓慢,表现为德国的资本积累有限、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国内工商企业自有资本比率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推行金融超前的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战略,政府鼓励银行同工商企业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德国鼓励银行积极地参与创办、改组和合并等企业活动。这导致了银行资本、产业资本的高度融合。德国1957年《联邦银行法》中规定了在原有州际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中央银行,也就是后来的“德意志联邦银行”,并用法律确立了“联邦—州”的两级中央银行体系。银行和企业从此逐步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进而发展出雄厚的经济实力。因为是行混业经营所以银行的功能很全面,这样的“全能银行”除典型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业务等——之外,还能从事广泛的非银行金融业务:如经营有价证券、客户理财、保险等。德国银行制度的综合化导致银行与工业相互依赖,关系密切。 (以上内容部分摘自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选择互联网金融的原因了。如汇投网COO贾童杰所言:历史国情我们跟德国类似,但我们跟美国人一样有自由的喜好。于是先有了国有四大银行,然后我们有了P2P与众筹,从而开始了崭新新模式的互联网金融。(汇投网)
汇投网:中国人为什么会选择互联网金融
2015-11-17 12:14:28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