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时间11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在伦敦召开,亚欧金融互联成为重中之重。会议围绕金融合作的一些实务性问题,开设金融行业领袖圆桌闭门会议。在此期间,银杏树金融互联网关平台对亚欧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探索,引起中国银行业协会、国际银行业联合会、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以及星岛日报、荷兰国家电视台等国际性行业组织和权威媒体的关注。
由于受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干扰较少,中欧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强劲且前景广阔。除传统的双边贸易往来以外,双向的直接投资规模可观,特别是的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实体经济的合作构成了金融互联的现实需求背景。
与此相对应,对双向资金流动的支撑与保障是金融合作领域中的一项核心诉求,而合作建设高效而便捷、安全而可控的资金通道则是其一项基础任务。可以高兴地看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离岸清算中心的建立、双方银行业务的相互市场渗透、以及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等均已初见成效。
但需清醒地指出,从企业实体等最终用户的视角上看,中欧之间的资金通道目前还远称不上十分通畅。比如,无论是投资于欧洲的中国企业还是投资于中国的欧洲企业,实现对其离岸资金的实时操控,目前仍然困难重重。
这里固然存在监管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待有关机构协调优化;但由金融规则及技术规范的差异而产生的障碍,则更为直接、更为突出。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或产业供应链而言,实现与众多银行的跨洲互联,不仅消耗大、效率低、可靠性差,且鲜有成功实例。
实时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离岸流动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而潜在的金融及操作风险引人担忧。希望能引起在场业内人士的重视,并共同努力寻求积极的应对方法。
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企业或银行的分散努力是不可能的;类比SWIFT在银行间跨境清算领域的连通性作用,建设联通企业等最终用户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跨洲金融基础设施应是必行之路。从互联网经济环境下全球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此类举措的落实应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这里,重点需明确以下三个基本事项:
首先,需在理念上取得共识:完整的资金通道不仅基于银行间的连通性,银企间(乃至企业间)的金融交互环节尤为重要。因此,必须给予企业及其他最终用户与银行对等的身份,使其成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直接参与者;而考虑到参与者数量巨大、交易类型的多样性、各国不同的监管要求等因素,新型的资金通道不能依托于一个集中式E的系统,而必须具有“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
其次,建设这样一套国际化金融基础设施的最关键工作,是解决业务规范定义和安全通信机制等方面的标准化与兼容性问题。在此领域欧洲是先行者和引导者,其SEPA、CGI、Bolero,特别是德法等国的EBICS 实践,可为国际化行业融合提供可行的方案建议和可借鉴的实际经验。望能以此为参考,谋求进一步的创新突破。
最后,出于跨地域、跨行业、多币种、多角色的一体化安排,建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交由主权中立的民间第三方主导,同时确保其行业内的开放性与自组织性。在具体落地方式上,可采用在各自的监管范围内建立分布式网关节点,并实现统一标准及规范指导下的节点间互通互联模式,同时满足差异性与通用性的要求。
现愿与参会者共享:银杏树公司在与欧洲伙伴合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业务试点和技术储备,已对构建一个贯通亚欧、连接银企的标准化金融互联平台的可行性取得了正面且确定的结果,并为其实施进行了充分而具体的前期铺垫。
通过此行,银杏树公司真诚寻求与欧洲同行就平台建设紧密而深入的合作,以求根本改善双方企业跨洲资金运作的环境,为企业及银行的金融活动提供高效而便利的底层支持,实质性推进亚欧金融互联,并共同引领这一具全球意义的前沿领域的创新进步。
以上内容部分来自银杏树国际董事会主席李卓智现场发表的《亚欧合作:金融互联的基础设施建设》话题演讲。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