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甲,原名霍常卫,号田青,1989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毕业于西北大学,进修于中国石油大学。专书法、好古诗文。师从中国书坛泰斗吴三大先生,并亲临指点数年至今。古诗文方面也在吴三大先生及各方文学家指点下,也日见成果。
作品曾多次在国(如全国大学生书法友谊大赛)、省(如陕西首届大学生书法篆刻展)、市(如榆林市“三笔字”书法赛)、延长石油集团(企业文化书法大赛)中获奖,2014年为央视农民春晚书写春联。作品被多方名人识士收藏。古诗文也曾多次在报刊中发表。
霍甲生性放荡不羁,更是受其老师吴三大的影响,大口吃肉,喝烈酒,吃辣椒,爽朗豁达,豪迈潇洒,不拘小节,天生侠义心肠,并且深情不移。从小喜好金庸小说人物而受之影响,每每把各种书法字帖比喻成各种武功秘籍,讲来滔滔不绝倒也深奥同之。
霍甲生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农村家庭,生性顽皮倔强。父母没有念过书,父亲目不识丁,母亲尽管也没有念书,但在后天的见识中还认识几个字,后来大家说母亲聪明了。这天霍甲和村里的同伴玩耍,结果又和村里的弟兄三人打起架,打不过,人家两个年龄都比他大,这天天黄地昏,霍甲无奈下一时心急,头脑一冲便钻到一个不住人的破窑洞中,听说这窑洞大人和小孩都不敢进去,可他进去了,许久许久霍甲出来了,出来时并带着到一本纸张很薄泛黄很深的字帖和书论和一支带黑锈青铜笔杆的毛笔,之所以说奇书是因为字帖和书论之绝,直到现在还不知是哪朝哪代何人所写,后来大家也就叫它为奇书。从那天起他便对书法产生了不可理喻的喜欢,废寝忘食地一遍又一遍的翻阅练习,每次都写的忘记吃饭,即使母亲把碗端到他眼前,霍甲也得把书写瘾过完。这年他是7岁,开始了学书。每次父亲去地里干活,只要见霍甲在写字就不会打扰,他父亲便独自一人去地里了。霍甲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加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没过几年就超过了地方先生和老师,在奇书和后来她姐从外面带回本颜真卿的字贴,再加之酷爱金庸武侠小说的霍甲,小时写的字便雄浑俊逸,在11岁左右便开始为地方人写碑、写对联、写门匾等,也有闻讯来的城里人求字。这样大家便给这位顽童赋予了“神童”之名。本来在地方不识字地位很低的父亲也慢慢受到大家的好待。12岁时的霍甲便听在省城工作的叔说长安有位德高望重、书坛奇才的先生,如可得吴三大先生的指点,方可有更大的进步、脱破,这位便是书坛泰斗吴三大先生。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佛雷灌孺子,长安卧一君。
八荒成一家,德艺盖古今。
初犊志从师,昼夜复勤学。
逝者如斯夫!独恐少天资。
霍甲姐每次都会从县城买些关于书法的书回来,他知这些书都是姐省吃节用买来的,有些是借来的,苦练内功博览古今书论两年后,霍甲卖了自己喂养大几只绵羊作为路费,便坐上了火车,来到西安拜师,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初师观默一声吼,
复日墨卷至书庐。
天高海阔长安荡,
驱车狂饮三百杯!
在吴三大先生指点时,他总会把老师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中,回来再进行整理,反复琢磨、理解。在吴三大先生的盛名之下,他深知不可有损老师的盛名,更是勤学倍加,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顽童知学不负情,
更恐武艺少师名。
三更灯火五更鸡,
勤学不及忠孝字。
数年后霍甲的书法果真大有长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在楷书四大家中都下过非常扎实的功夫,特别是颜真卿书体更是专研精益。后学“魏碑”,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为主,取其石刻精髓。行草以颜为宗,以张旭、怀素宋四家及元明清等诸家无不日临夜摹,能够将名帖临摹到惟妙惟肖,甚是相似。在其恩师吴三大的指点下,领悟《笔阵图》、《书法九势》等书论,以颜体其雄浑博大之气韵,取其各家之长,形成其书体神形兼备沉着洒脱且颇具雄浑雅丽,纵放自如,快劲流畅,一如他豪放、俊逸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