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葛小松:Made in china要向质量与效率靠拢

2015-11-03 14:18:34来源: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6.9%。其实无论是6%还是7%,已不在重要,关键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是否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是否用是有质量的增长。这个质量并非单指产品本身的质量,而是指品质,也包括含金量。Made in china不能再与廉价划等号,要走向中高端市场。

 

\

华兴控股(GIO)集团总裁葛小松,银行家、投资专家、慈善家、社会学家。

 

比如纺织业,中国有大量服装企业,向全世界输送袜子、服装,老板们也以赚外国人的钱为荣。但是我们的袜子多少钱一双?只卖一个袜子的价钱,没有任何附加值,因为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所以只能赚个辛苦钱。其实单就服装来说,创意、科技、艺术等等东西都可以体现。而这些东西都是附加值,可以用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之前雷军曾说过,他最介意别人评价小米为“物美价廉”,就是这个道理。便宜,绝不是一个产品的优点。

 

现在开放了二胎政策,说明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靠政策去引导。以前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可能一去不返了。除了失去人力成本优势外,中国这几年开始重视环保,那些靠出卖未来赚钱的产业,也将被逐渐淘汰。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正朝着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质量提升后,就需要讲求效率。你做一个东西要三天,人家要一天,时间成本上比你低,在国际上就更具备竞争优势。这个效率,其实也就是“增效”,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应该提高效率,物尽其用。

 

如何提高效率呢?提高劳动者素质就是重要的一方面,这包括专业技能以及所掌握的技术面是否宽广。想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就需要教育跟得上,这样我们的人口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质量在提升,更多的人可以去从事高新产业,提升科技,而科技的提升,同样将影响我们生产的效率。

 

我们之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仿照德国的“工业4.0”。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改造和升级传统行业,把中国制造打造成“智能制造”。

 

“增效”的适用范围,除了企业外,还应该包括对政府部门的提醒。比如,国务院曾一直强调要求盘活存量资金,李克强总理更是反复提到,财政资金绝不能只是纸上的一个数字,而是要让它活起来。多次“双降”后,中国现在“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了,关键是怎么用好“池子里的水”,让它动起来、活起来而且流向实体经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是“增效”的应有之义。

 

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不会再有几十年那种迅猛势头,但是光就质量和效率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之前发展的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为今天的改变提供了空间。

 

\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