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来自中国的中投公司、中船集团与嘉年华英国公司、芬坎蒂尼公司在习近平主席与卡梅伦首相的共同见证下,签署《豪华游轮建造及运营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共同投资高达2.6亿英镑(约40亿美元,255亿人民币)成立合资公司。这是中国自主建造豪华游轮项目的重大进展,标志着中国邮轮产业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邮轮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近两年,国家相继发布《邮轮运输业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国务院若干意见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全国邮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文件密集扶持邮轮产业的发展。在政策中明确指出做大做强邮轮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现已经成为全国第八大邮轮客源国,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联合编制的《2014中国邮轮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邮轮运营466航次,增长14.78%,其中母港航次366个,增长9.3%;访问港航次100个,增长40.8%。出入境邮轮旅客172.34万人次,增长43.36%,其中以中国游客为主的母港航次出入境147.92万人次,增长44.3%。
中国交通运输部预计到2020年国内邮轮旅客数量达到450万人,是2013年的9倍,年均增长33%,将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大的邮轮市场。但到2020年的市场渗透率仍然处于0.34%左右,0.34%的水平远低于欧美,中国邮轮市场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国内邮轮母港竞争激烈
邮轮经济涵盖邮轮制造、邮轮运营、港口及围绕港口形成的庞大的相关产业集群等,被称为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港口作为邮轮航线网络节点可分为停靠港和母港,其中母港作为邮轮公司的基地及游客的集散中心,经济收益是停靠港的10-14倍,是下游环节邮轮经济最大收益者。因此中国的各大港口也在积极投入建设邮轮母港,包括青岛港、上海港等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也都在布局这一市场。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邮轮港口数量超过20个,泊位超过34个;已建成的国际邮轮母港,其单个设计接待能力均在年50万人次以上,远期规划总体接待能力将超过560万人次,均可停靠14万吨级邮轮。此外,在浙江、福建、山东等省份还分布着约20个具有接待国际邮轮能力的海港。
青岛邮轮母港 “互联网+邮轮”运营模式占先机
伴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政策的受益,青岛港集团5月底正式开港运营作为其未来重要市场规划的青岛邮轮母港。
青岛邮轮母港目前共建有3个邮轮专用泊位,岸线总长度达966米,其中新建超大型泊位1个,码头长度490米,陆域纵深95米,吃水-13.5米,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22.5万吨级“海洋绿洲号”和“海洋魅力号”邮轮。
自5月29日开港至今近150天运营期内,青岛邮轮母港已经实现靠泊邮轮24个航次,预计年底有望运营31个母港航次,成为国内主要邮轮港口开港第一年靠泊邮轮最多的港口。
为了强化青岛邮轮母港邮轮产业的发展,青岛港内部将青港国旅划归邮轮母港,进行了内部整合。青港国旅的划归,在销售方面也首次呈现出高端旅游产品的“港空联运”等现代邮轮主流的销售模式。资源整合后,青岛港将目光瞄准了邮轮旅游电子商务,积极打造“互联网+邮轮”的运营模式,开发青岛邮轮市场的B2B销售平台――青岛邮轮母港邮轮销售系统。同时,邮轮旅游将采取更加先进和个性化的APP宣传手段开展旅游产品销售,使客户可以坐在家里“一键购买”旅游产品。
根据青岛邮轮母港发展规划, 2015年将实现出入境邮轮80艘次,出入境邮轮游客16万人次以上;2020年出入境邮轮达到160艘次,出入境邮轮游客32万人次以上。
青岛港将全力把其邮轮母港打造成为中国邮轮产业“模式创新的先行区”、“高端服务的前沿区”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区”,最终实现将青岛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和“东北区域性邮轮母港”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