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Gartner报告解读之四】面对海啸式技术冲击,传统企业如何应对?

2015-09-23 11:33:43来源:

最近,Gartner公司发布了2015十大战略预测,揭示了国内企业面对逐年攀升的人力成本、成长渐缓的实体交易市场,和同质性愈来愈高的产品竞争时,如何开拓数字化业务市场,以实现营收的持续增长的业务发展主轴。并尽而认为,在此转型过程中,包括数字安全与风险、快速整合、可适应力与弹性、扩充性效能和物联网等在内的五类技术不可或缺。

     如果单从特点分析,业内多数人士会认同这样一个事实:Gartner公司以往的研究,更多地是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是非常接地气的。但表面上看,Gartner公司的上述论述相对于深受“互联网焦虑症”的IT主管们,显得过于高大上,甚至是有些让人感到费解;而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却会发现,Gartner实际上给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

 

还原复合海啸式技术冲击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还原一下这场海啸式技术冲击的过程吧。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数字化海啸式技术冲击应当回溯到云计算的兴起,或者更早的时候。云计算从概念期到应用期持续了好几年,这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但不幸的是,太多厂商将自己产品贴上“云计算”标牌的做法,伤了用户,以致于用户在初期一度将云计算称为是“晕计算”。这也为日后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埋下了重重危机。

接下来,电商的热潮爆发了,传统企业的营销不得不同时面临线上和线下的压力,电商成为了诸多CIO必须迈过的坎。但不幸的是,移动技术热潮偏偏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爆发了,广大CIO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电商不仅仅是开家网店,还得将APP放在与实体店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屋漏偏缝连阴雨,社交的浪潮马上又进入高潮,仅有APP是不够的,与微信等社交营销工具集成,成了一件必须马上解决的工作。

下边是O2O要求将线上和线下营销资源整合,再接下来,大数据的兴起给了诸多已成为信息孤岛的应急开发系统最后一击。这样,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内,传统企业经受了电商+移动+社交+O2O+大数据的叠加式海啸冲击。至此,诸多CIO产生了互联网焦虑症,也就不足为奇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波海啸式技术冲击并没有结束。如果不是可穿戴设备因为缺乏典型应用而延缓了物联网的发展速成度,也许物联网就会叠加进前边的余波之中。移动让终端设备超越终端设备,也让我们身边充满以前闻所未闻的应用。而物联网的新一轮冲击波,将注定超越移动风潮。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再回到Gartner的战略预测,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但问题是,就算看准了这一切,抵抗海啸式技术冲击波的方法又在哪里?

 

疏与堵的功用

说到抵抗海啸式技术冲击波的方法,形象地说,对于如何抵御洪水,聪明的中国人在几千年以前就认识到,必须综合运用堵与疏的方法。而具体到抵抗海啸式技术冲击这件事上,开发面向新技术的应用可称得上是堵,如同兴修水利工程一般,建立一个能容纳这些新应用的新型基础软件架构为疏。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聪明的中国人将自己的大智慧隐藏于神秘的汉字之中。新型基础软件架构与新技术应用的关系,绝非简单的“容”,还一定要有“纳”,让新技术应用成为真正成为整个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至此,我们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Gartner五大不可或缺技术的实质:快速整合提供了敏捷的开发及原型设计;可适应力技术提供弹性以面对业务的快速转变;扩充性效能加强营运效率和速度以达到一定的规模;物联网技术参与物与物之间之沟通;数字安全与风险利用新的工具补足传统的安全方法。然而,只拥有一种技术不足在数字化业务市场中取得成功和发展,企业必须培养或以协作的方式来获得至少一种以上的技术。

谈到容纳这个问题,目前传统企业遭受到的海啸式技术冲击的源头,就要更早地推及到SOA上。尽管当年SOA的概念火爆一时,但多数用户却认为SOA的应用离他们很遥远。因此,尽管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国内多数用户却错失了启动先机。而此后,基础软件架构受到的新技术冲击同样是复合式的,“硬件软件化,软件硬件化”已使得这个新型基础软件架构具备了非常高的复杂度。这个时候,要找出问题的答案,还是让我们重新研究一下Gartner与东方通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用新一代软件基础设施,转型互联网+》吧。

 

新型基础软件架构如何化解叠加技术冲击波

为应对新业务的应用需求,Gartner给出了新一代软件基础设施架构定义:新一代软件架构模型可以抽象总结为APPs和服务模型,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image001.gif

 

 

并进一步指出:在该模型中中介控制层和Web规模的后端共同构成一个软件定义应用服务(SDAS)的架构,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构建后端服务应用,为不同类型的客户端提供可控的应用服务。这样,在该模型中中介控制层和Web规模的后端共同构成一个软件定义应用服务(SDAS)的架构,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构建后端服务应用,为不同类型的客户端提供可控的应用服务。

但在这个模型中,还存在一个难点,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容纳”问题。而在Gartner给出的报告中,却已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应用服务架构的提出。

Gartner在报告中表示:应用服务架构是应用系统服务端实现的基础架构,应用服务架构的主要组成包括:服务总线和服务容器两大部分,及服务库和事件服务等通用服务组成。基本架构如下图所示:

 

image002.gif

 

 

应用服务架构各组成部分在硬件资源平台上运行,并接受统一管理框架的管理控制。

这样,为了解决这个“容纳”问题,整个应用服务架构就需要用到接入和服务总线、服务库、服务容器和框架等几部分应用。可以说,从应对海啸式叠加技术冲击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架构。但好的架构还需要好的技术和产品给予支持,从而形成最终可以让用户受益的解决方案。

或者换句话说,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就要必要验证一下,商用产品是否足以支撑这一架构。

单从应用服务架构产品线而论,东方通拥有Tong ESB应用服务总线、TongWeb应用服务器等产品。其中,Tong ESB应用服务总线可以避免“点对点直连”这种“紧耦合”的架构,杜绝为解燃眉之急而进行的快速开发造成的接口连接混乱,最终整个系统难以改变的状况发生,使得系统间服务的发现、调用和组装更加灵活。

复合海啸式技术冲击面前,用户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新的应用程序和服务来应对不断扩展的业务需求和市场变化,而TongWeb 应用服务器作为中间件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应用开发、部署、运行、维护所需的基础设施,既能减少企业的开发维护成本,又能保障企业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提高企业运营维护的整体效率。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从东方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中间件厂商了。通过收购,近年来通过对奥云虚拟化、数字天堂移动应用平台、惠捷朗网络优化等厂商的收购,已经在虚拟化、移动应用、网络优化等方面具备了自服务能力,同时重新定义了软件基础设施。可以说,东方通在基础软件领域开启了生态式的自成长过程。下一步,东方通要做的就是要与其用户一起实现系统生态式成长。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聊一下应用SOA和云计算过程中得出的一个教训:谈到互联网+,多数国人会对电商、大数据、社交领域的佼佼者BAT感到骄傲,但另一方面,基础软件王者的缺失却可能让我们只能在应用层称霸,而最终限制我们的发展高度和速度。正因为这个原因,以东方通为代表的国产基础软架构厂商理所应当被我们寄予更高的希望。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