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葛小松:忽视经济常识无异于掩耳盗铃

2015-09-21 15:49:36来源:

从事金融投资领域多年,我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感觉到,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最缺乏的不是数据也不是理论,而是常识。包括政策制定部门也一样,缺的也是常识。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新兴事物,常识作为最基础的东西,很容易被忽略,但它又是最重要的。那么我们缺乏的常识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几点。

ͼƬ1.jpg

华兴控股(GIO)集团总裁葛小松,银行家、投资专家、慈善家、社会学家。

中央银行印钞不能创造价值

印钞票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已经是全世界的共识,如果印钞有用,那世界上就不会有经济问题了,因为印钞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印钞虽然不能创造价值,却也有点别的作用,比如它可以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转移价值,或者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转移。 

财政部门的主要作用是将财富重新分配

大家需要清楚,财政部门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和个人,是税收,财政部门本身不创造价值。它的功能仅仅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在两代人之间、在国有和民营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如果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就变成了财富的转移支付,希腊现在的状况有目共睹,造成这种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主要依靠借债,所以也叫债务危机。如果财务部门支出的增加是靠税收,那么这更是纯粹的转移支付,而对宏观总需求的数量是没有影响的。 

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场高

尽管我们的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但依靠中央来配置资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场高。1978年启动市场经济改革,就是这个原因,不然我们一直搞计划经济,中国也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作为政府官员来讲,他们没有足够的激情去真正的搞某个产业,也没有足够的信息能够制定比市场自发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这个常识我们30多年前一直在强调,但是现在好像大家都忘了,也可能是选择性忽略了。 

随着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随着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日趋复杂,随着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基于市场的分散决策是必然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比中央计划的效果更好。

经济增长并不依赖宏观政策

前面提到的三个常识告诉我们,货币政策不创造价值,财政政策不创造价值,中央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比市场低,所以结论就是,经济增长不能依靠宏观政策来实现,也就是说政府不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经济的增长,能使经济增长的因素只有两个,那就是增加资源投入或者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而如果单纯依靠资源投入,曾长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增长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创新则是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手段。我们一直强调的GDP,其实是以价格信号的扭曲和资源行政配置的低效为代价所实现的短期目标,对于潜在GDP,很有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伤害经济的未来发展。 

有一个概念经常被混淆,好多人都认为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数字就代表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是潜在GDP的增长。这个概念在学校里就已经被搞乱了,出了校门之后就更是含混不清。在上述几个常识的基础上,回过头来看主流宏观经济学,发现主流宏观经济学在用混乱的逻辑替代常识。在政府的作为下,人们不再关注长远的经济发展,而只注重眼前利益;同时也认为,经济增长靠的是政府官员指点江山,而不是在商海中打拼的实业家。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一过热就紧缩,一衰退就刺激,大家不从中寻找原因,而是照本宣科地生硬应对。你如果连原因都不知道,那你从何应对呢?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总要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否则的话肯定把人治死。假如我们的经济出现了波动,通过调查发现这个波动是因为一个新技术产生而造成的,那就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进行宏观调控。19、20世纪之交铁路被发明了,引发了一股投资热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经济过热了,过热就要缩紧政策,但是这样对吗?结论显而易见。可是我们的教科书上就是这么教的,并且也是在如此执行的。所以对于教科书上的东西,我们要勇于提出怀疑,提出挑战。

改变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重新构建宏观经济学也是如此。首先它的基础应该来自于现实经济,来自于政府官员、企业家、老百姓、消费者这样的现实经济参与者,他们的行为,是我们研究的起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批判国际上现有的经济学的理论上,充分的利用中国经济的实践为我们提供的材料,来重构宏观经济学,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ͼƬ2.jpg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