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

2015-09-21 10:13:28来源: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信访工作的重大原则、主要任务和基本方法,对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对信访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务必认真解决。这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在信访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深邃的法治思想为信访工作树立的新航标。(人民日报)

 

信访工作的核心就是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践行党的宗旨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做到高度重视和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结合群众路线活动,领导干部如何才能解决好群众诉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换位思考”,争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代言人。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知心人”。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李克强总理的一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因此,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把务实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与基层群众感情。要完善机关干部包村联户制度,主动下基层、走村(社区)、进农家、访百姓,“串百家门、知百家情”,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感同身受体会群众的疾苦,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呼声,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了解群众的想法,换取群众的真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到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所以说,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绝不能做走马观花的过客,不做采风猎奇的观光者,而要以群众自家人的身份,多到田间地头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和意见,解决群众困难,全心全意想着群众,向着百姓。从而彻底根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陋习,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贴心人”。俗话说:“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领导干部应摆正主仆位置,明白自己也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只有学会从“俯视”的位置换到“平视”的角度,同群众站在一起,打成一片,才能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用“真诚”换取群众的“真心”,力争在干部群众中形成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的浓厚氛围。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平时做群众工作时务必带着感情去做,感情深才能心贴心。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对我们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与群众贴心交流,经常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时刻关心群众,用一件件爱民为民的小事,把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才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才能真正和群众心贴心。

 

换位思考,做群众的“代言人”。“群众利益无小事”,各项政策的制定、各项工作的部署、各项决策的执行,都应当紧紧围绕群众的切身权益,尊重群众的意愿,即使是一个群众,只要是利益合法,意见合法合理,公权都应当让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中国梦”......无一不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舍小取大,以牺牲法制公平为代价换取社会的一时发展,并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破坏了社会耐以持续的生存法则,必然引发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后患无穷。因此,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仗义执言,为民做主,做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呵护人。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为标准,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常思为民之责,常谋富民之策,经常换位想想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多想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促和谐上,真正做到对民负责、为民谋利。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