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微电影与地方文化的碰撞—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福莲老师专访

2015-09-07 17:00:13来源:

中国大学生微电影明星大典正在如火如荼的筹备之中。期间,一位地方文化工作者被本次大典深深吸引,她就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福莲老师。她对本次中国大学生微电影明星大典抱有强烈的热情和很高的期望,并对大典的工作做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当文学碰撞文化,当文化邂逅了微电影,当微电影结识了赵福莲老师,在这一些机缘巧合的碰撞下会发出怎样的火花呢?以下就是对赵福莲老师的采访,答案就在里面。

    人物名片:赵福莲,笔名莲子、柏树子等,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同年7月分配在杭州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2010年调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出版了《坐拥一窗缘》、《读史札记》、《傅大士评传》、《十里红妆初探》、《三门湾历史与文化探源》、《品读西湖》、《走读海宁》、《品读义乌》、《生命里最后一盏灯》、《侵华日军细菌战义乌受害者口述史》、《宁海泥金彩漆口述史》等26部专著。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州市优秀作家。

    赵老师,请问您为什么想到要挖掘、弘扬、品读地方文化遗产呢?

20余年来,我出版了一些所谓的文学作品,觉得意义不大。10年前开始,逐渐把笔触转身了地方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发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她如同一座金矿,越挖,金子就越多;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地方文化生存的危机感。可以说,品读地方文化,实际上是对地方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弘扬与继承,更是对地方文化的神圣礼敬。在我心目中,地方文化就像一盏灯塔,一束文明的火把,把我们的精神世界照亮!

赵老师,听说您经常去乡下实地采访、调研,那您觉得做地方文化工作辛苦吗?

辛苦是自然的,但如果你觉得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对我们国家是有好处的,那么,所有的辛苦到了最后,都会化作一种甘甜!这些年,我在浙江的某些县市行走,也许刚开始,只是为了完成某项课题,但走着走着,我发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她的濒危境况,都令人吃惊!在民间,有大量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需要记录、整理;有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投去关注的目光;有大量地方文化亟待我们抢救。我觉得,“接地气”一词不是拿来说说的,而是要脚塌实地地去做。走出书斋,走到民间,我才发现,书斋里找不到的课题,到了这里,遍地皆是!譬如说你去挖掘一个古村落,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核心主题全部整理提升出来,然后去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一旦申批下来,也许村民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变。我在某些古村落走访的时候,那些村民们就跟亲人一样招待我,把平时不舍吃的东西拿来给我吃,到山上接来泉水烧开后拿来给我泡茶喝,他们如同冬日的一盆炭火暖着我,终生难忘。可以说,这样的经历,颠覆了我原有的思想,在城市中生活惯的人是永远无法感受到那种亲切、那种善良的。我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厚实感,为村民、为地方文化做事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所以,你问我做地方文化工作辛苦不辛苦,我告诉你,我非但不以为苦,相反,我是怀着一颗幸福和感恩的心去做这件事情的。只要我能做得动,就一直会做下去。

 

15090714416077581162.jpg

                         (赵福莲老师)

    赵老师,您作为一个地方文化工作者,如何想到要把品读文化与微电影形式结合起来的呢?

    首先,我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感,微电影这种形式我很喜欢,我的一个好友的儿子就在做微电影工作,他经常会跟我说起微电影方面的事情。我知道,这种表现形式很直观,年轻人很喜欢。而地方文化品读工作,正需要年轻人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接触,文化需要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高举这一炬文明的火把。有一次,陶然大导演来看我,说起中国大学生微电影明星大典的事情,我立刻就被吸引了。陶然导演对地方文化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令我惊讶,我们的思想观念一拍即合。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更多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接受地方文化的洗礼,使他们对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有一个全新的感受。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这一炳地方文化火把有年轻人来接过去,继续高举着。想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这次有这么好一个机会,我感到非常幸福,谢谢你们这些孩子们,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光明!

 

15090714416078063185.png

                         (赵福莲老师刚出版的作品)

    赵老师,您对年轻人在传承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方面有何期望?

我很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我的很多好朋友年龄比我女儿还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张力,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我能学到很多新鲜有趣的东西,感觉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但是,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非常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轻视传统文化。老祖宗的文化是智慧的,是需要我们这一辈人来守护的,我前面说过,地方文化就像一支火把,需要有人不断地去添油,否则是会熄灭的。我跟你举个例子:有次我下乡去采访的时候,前一天约了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见面,我想对他作全面的采访,请好了录像师,也备好了录音笔。第二天赶到老人家时,他刚去世了。你想想,全世界就剩他一个人会这一项独门工艺啊!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我恨不得把所有的非遗文化传承人都录像、录音下来,可是,我一个人能力有限。无论是品读地方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都是刻不容缓的,我体会过“转瞬即逝”的感觉。所以,我希望年轻人有这样一种意识,有这样一种自觉,去抢救、守护、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件事情不能随便说说就过了,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去做!那些濒危的文化与艺术,我们不去抓住她们,她们马上就会消失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作衬托,将会是多么苍白与无力!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她们从哪里来,更不知道她们去往何方?这不是别人的责任,而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为什么?我们没有去做好!所以,你说让我对年轻人说点期望的话,我真的真的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能够热爱国家,热爱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一切文化!这是滋养我们慧命的根呀!当然,我自己也会继续尽我绵薄之力,跟你们一起去做一个文化火把的高举者。

 

15090714416078603605.png

                              (中国大学生微电影明星大典组委会拜访赵福莲老师)

 

                                                                 撰稿(赵敏智 祝振超)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