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老周说词讲字,今天继续接着开讲。
说一个比较特别通俗的词,“保安”。
说到保安呢,大家可能都觉得:这事儿有什么可说的?没啥说的找找话说吧?其实不然。
现在大家都知道保安是一种职业,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看大门的”。这种职业其实古已有之,不过以前不叫“保安”叫“保镖”,现在专业的“保安公司”,过去叫“镖局”。镖局当然只给那些达官贵人、银行票号这些大商人服务,跟一般老百姓没啥关系。
到了火器的使用,冷兵器时代一过去,镖局这个行当就没啥事儿干了。从此以后在大城市里和现在的保安相关的一种职业,叫做“门房”。
“门房”是什么意思呢?过去的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都是住在大宅院里,门第森严。大院子门口有一间小房子,里面有个看门的。看门的那间房子,叫“门房”,在这个门房里看大门的人也就叫了“门房”。这种看大门的人说来是一个不算太“高尚”的行当,但有时候也不一样,比如说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家的门房那就不得了啦,据历史记载,下面来个土豪,说我走走和珅的门路,花几十万两银子,想买个官,你想见和珅是见不到的,你得先通过他们家门房。你就是见这个门房一面儿,就得花三千两银子。那是和珅家的门房,可威风得不得了。
民国以后,机关单位、学校、出版社等等这些单位都在一个大院子,一座大楼里面,大楼的门口,一般也都有个门房。这个“门房”干什么呢?除了白天看门,晚上打更以外,还要来人做个登记,往里面通报一下,“某某来访,找某某人”,另外还收一些信函、报纸、文件,往往还管烧烧开水,所以又叫“收发室”。各个办公室的人每天一上班到这儿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邮件、报纸,拿个暖瓶打一壶开水,回到自己办公室去。
到五四以后人们就比较文明了,有些平等啊,民主啊,等等的新观念,象“门房”这种称呼对人不是太尊重,稍微有点贬意,于是到了五四以后在一般的文化事业单位的门房就叫“工友”,表示知识分子和他们是平等的。
在学校里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工友,在门口看看门,登记下学生进进出出,收发报纸、信件还负责打下钟,敲敲钟,上课了、下课了、放学了,这叫工友。
那时候社会治安相比现在好得太多了,没有这么多乱七八糟危险的事儿,所以在“门房”工作的一般都是没啥家、没啥业的单身老头儿,白天看看门,烧点开水,晚上就住在门房里面,其实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所以后来社会上管这种人就不叫什么“门房”,也不叫什么“收发员”,都叫什么呢?“看门老头儿”,也叫“打更老头儿”。
“看门老头儿”是当时全中国大城市里一般的机关单位都有的一个岗位。
想一想大家就能明白,那个时候一个“看门老头儿”就能代替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壮汉,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社会治安是比较太平的。那时候为什么安全?我们现在说一下,一个是那时候民风比现在真的要朴实多了,特别恶劣的、不择手段的犯罪行为象强奸啊,抢劫啊,很少很少,职业的小偷几乎没有,盗窃的事儿也不多,最多就是些小偷小摸。不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是也差不离多。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人都穷,啥也没有,你到家里偷什么?什么也没有。金戒指、银首饰,所有的贵重物品一概没有,那时候最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个手表、自行车,你偷出去还很难出手。所以那时候所谓的“保安”工作,就是一个“门房”,也就是一个看个大门的老头儿。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以后。
后来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之后从深圳开始有了国内第一批高层建筑,就是完全照搬香港的建筑形式的商住混合楼,也在里面住人,也在里面办公,楼下还开着店铺。这时候开始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开始进入特区,治安情况就比较复杂,急需要增加一些按照现代商业化规矩运作的安保措施,自然而然的就把香港那套东西就引进来了。
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区域,外商、港商来了,引进了外面的管理模式,包括一些安保方面的经验,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促进下,深圳第一家保安公司1984年在蛇口成立。这是深圳对中国安保行业的贡献之一,1985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开始把深圳的经验向全国推广,提出了要借鉴国外的经验,要创办保安服务公司,保安这个行当就在全国迅速铺开了。
这就是保安的过去、现在,至于将来怎么样,大家拭目以待吧。
深圳老周,说词讲字,今天就说到这,下次接着再讲。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