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电,而很多人也许会好奇,电力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作呢?
国网四川信通公司信息通信调控中心副主任—王电钢,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守在信息科技前线电力公司员工身上的点点滴滴。在信息机房,王电钢正在忙碌着。刚过40岁的他,头顶上的头发已经稀稀疏疏。他不仅是国家电网领域标准化建设专家,同时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信息化技术,研究成果曾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电联信息成果一等奖,他还是国网公司信息通信专业领军人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优秀技术人才、信息通信双千人才、先进科技工作者。
参加工作以来,博士学历的他努力钻研信息技术和电力业务知识,发表国际三大检索论文10篇、出版学术论著3部、申报专利3项。作为“智能电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是普通人看不见的汗水和艰辛,王电钢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周末,夜以继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钻研电力信息技术。
苦练本领,善于开拓创新
2009年,王电钢调入国网四川信通公司信息通信调控中心从事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在这之前,他对电力业务知识了解的并不多,但是他坚持不懂就拉着其他技术人员问,不会就自己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实践和累积逐渐使他变得更加的专业,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帮助他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具有高难度和挑战的工作。
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他深刻感叹信息科技和电力的融合是多么的重要。在2012年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启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时候,他抓住这个契机,编制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并且通过多轮答辩评审,最终获批并开展“智能电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这是国网公司系统第一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省重点实验室,王电钢作为负责人,一路披荆斩棘带领大家攻克多个科技项目,并且荣获多项奖项和申请发明专利。
其中,最突出的要数他们自主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的“大型云数据中心虚拟化基础架构平台”,为智能电网各环节急剧增长的大数据处理需求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给大数据中心的发展建设难题指明了出路。简单来说,运用该技术后,服务器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进行虚拟化后,性能和运行可靠性等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节约大量机房资源、信息设备、电能及人力成本,这项技术推广应用以后将为国家节省相关资源10亿元以上,该项科技成果打破了国外垄断专利,在2013年斩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电联信息成果一等奖。
心怀梦想,献身电网事业
作为专业化人才,王电钢并不“留一手”,他组建编写了国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投身参与到公司信息专业人才的培训当中去。信通公司信息通信调控中心人员都非常年轻,大多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大家更多的是将王电钢看做兄长和朋友,这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在电网科技前线的岗位上齐心协力,努力工作。
调控中心要运维1000多台服务器和网络设备、5万多台个人计算机以及支撑省公司各项业务的大型复杂信息系统,工作压力、安全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不影响公司业务正常开展,信息系统和设备的检修工作都是安排在深夜进行,这就需要每个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来完成任务,王电钢始终坚守第一线,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我想为智能电网做点事,感觉时间不够用!”王电钢说,“现在最愧对的是孩子。在同一屋檐下,一月见不了几次面,我一早上班,孩子还没醒,下班回去,孩子早已睡着了。”
在这个“互联网+”迅速膨胀的时代,作为电力IT工程师,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心静才能在上亿条数据中找出问题,寻思出解决的方案;只有不断优化各种数据,才能更好地服务支撑电网企业的发展。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用行动谱写着最美丽的电力员工的风采。(廖瑞彬)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