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纪录片将日常的中华美食糅合了人与故事,一齐呈现出了传承与文化。提到《舌尖》,我们便会想起那精致的画面与细腻的描写,忍不住想要尝一尝画面中的美食,很多人甚至在舌尖播出的时候就“边看边下单”。
从播出到现在,“诱人”的《舌尖》一直保持着口碑与人气,这无疑为节目中的各种食物与原材料带来了不错的销售潜力——并且仅仅是“潜力”。
从八分钱到两块钱的乘法
即使没有《舌尖》的作用,很多食材从田地到餐桌,价格也会以数倍相乘。
以我们调研的对象——福建省石狮市大厦村的沙土萝卜为例,在光景不好的时候,地里的萝卜八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光景好的时候两三毛钱一斤;但是在超市里,萝卜的价格却可以达到两块钱一斤。萝卜从田地到超市,走过的这一路,是什么使它的身价数次翻番?
就如同一般的蔬菜,几毛钱一斤的沙土萝卜,在批发商、采购商、零售商的手中,经过层层流转,每一个环节都要计算自身的成本和利润,如此叠加,才有了萝卜价格数十倍的“变身”。而且,虽然消费者承担了很高的价格,萝卜作为一种价格绝对数很小的商品,处在初始环节的农民和中间环节的各方,在扣除成本之后,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但要去除掉其中某一个环节,却又难以做到。所以,对于大厦村沙土萝卜的种植者来说,他们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只能说是“饿不死”,但是也“长不胖”。
然而,作为上过《舌尖》的沙土萝卜,按照常理推断,凭借着人们对与节目的信赖与热情,其价格本应该不同于一般的萝卜,种植者也应该可以凭借《舌尖》的热度来增加种植的利润,但为何没有看到沙土萝卜在露脸之后有理想的变化?
《舌尖》的作用机理——F2O模式与傍焦营销
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为沙土萝卜的种植者带来较大的利润,但是一时的热度也足以使萝卜在一周之内由滞销变为售罄。这就是沙土萝卜的F2O效应。
电子商务平台将媒体所带来的热点效应转化成购买力,专家将这种模式总结为“F2O(Focus to Online)”,简单来说就是“焦点事件+电子商务”。所谓“F2O”中的Focus,即为亮点。当某些媒体和某些事件出现的时候,这个亮点会转化为大量的购买需求,电商平台又迅速推出相应产品(如美食、服饰等),满足瞬间激增的新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热点事件的升温,形成媒体和电子商务的良性互动。
F2O模式不仅适合农产品,也适合服饰、家居用品等产品。
营销界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傍焦营销”。中央电视台拍了《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创造焦点。淘宝和其他电商把“舌尖上的中国”引入搜索和销售概念,就是“傍焦营销”。
由于电商相比沃尔玛这样的超市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成本很低,网站上标价仅为9毛9,而商场一般能卖到接近两块。再加上地理条件的优势,网站供应的沙土萝卜很新鲜,质量上乘,旺季销量很可观。
从两块钱再到八块钱的《舌尖》乘法
尽管傍焦效应可以使得沙土萝卜在旺季的销量得到一定的保证,但是淡季的销售依然低靡并且十分不稳定,而且价格提不上去也使得农民们利润较低。按照我们的设想,如果一般的萝卜能卖到两块钱,那么沙土萝卜在上过《舌尖》之后,需求的增加也许就能让它卖到八块钱。究竟应该如何实现由两块到八块的设想呢?
大厦村的程副书记认为,要想使得萝卜有一个合适的价格与理想的销量,就要打造一个沙土萝卜自己的品牌。
受F2O效应影响,超市可能打着沙土萝卜的旗号,因此萝卜卖得好些,但没有真正的品牌,销路终究不能完全打开。而价格即使稍稍高一点,也是销售商得了大部分利润。因此即使萝卜销量多,村民也赚不到什么钱。要想让价格更高,村民利润高一些,销路再广一些,程副书记认为,大厦村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的商标一旦做起来了,就可以打造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来向市场推广。”有了品牌,消费者们便可以对于萝卜的出处有一个判断,只有当消费者相信这是真正的福建沙土萝卜时,他们才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去购买。
然而,在我们做消费者调查时却发现:人们对萝卜的品牌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视。比起品牌,人们更关注萝卜的自身品质,例如口感、营养价值与是否是绿色食品。
其实,假如沙土萝卜成立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还是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尝试购买这种新产品。说到底,人们信赖一个品牌,一定是由于他们相信这个品牌背后的产品质量:品牌是产品品质的一种保证。
《舌尖》为沙土萝卜这类产品带来了销售的潜力,而要想充分利用这种潜力,完成从八分钱到两块钱,再从两块钱到更高价钱的突破,还需要向消费者们做出品质与产地上的承诺。打出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也许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本文由清华大学沙土萝卜产业调研实践支队奉献。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