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优秀军转干部胡中良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他军人本色不褪,军人作风不改,军人风貌不变;面对岗位角色的转换,他甘于平凡,踏实践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服务理念。社区建设工作进入全市、全省先进行列,有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辛勤付出……
胡中良,曾经是一名有着19年兵龄的军人,也是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党员。17年前,他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党组织中的一员,从此更坚定了“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坚强信念。2013年转业到镇江市润州区民政局,担任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后,他迅速转换角色,努力钻研民政业务,工作勤奋踏实、开拓创新,恪尽职守。润州区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36个社区村荣获“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有他为润州民政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
倾听民意,他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知民意方能解民困”。只有动真情倾听群众呼声,才能知民意、摸实情;只有用心去做事,为民办实事,才能解民困、得民心。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胡中良迅速转换角色,明确自身的岗位与责任。他对每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用心去做。他经常深入社区(村)、组,走进困难群众家中嘘寒问暖,与基层干部群众共话家常,帮助答疑解惑。
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是社区服务居民群众的平台和依托,是改进提升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保障。作为社区建设科的负责人,胡中良敢于担当,努力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2014年,他对全区所有村、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进行调查摸底,对不达标的村、社区提出整改意见,明确了整改时限及标准。通过新建、移交、资源整合等方式,目前全区所有村、社区全部达标,搭建了服务居民的平台。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推行“1+X”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新模式势在必行。那就是要在地缘相近的3-5个社区中,选择一个办公服务用房单体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社区,建设功能配置健全的综合型区域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文体、居家养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社区公共服务等实体服务,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高效便民生活服务圈”。期间,胡中良不辱使命,坚持身体力行,帮助基层社区做好前期规划,并多次参加由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和群众等各方组成的座谈会,广泛征集社情民意。
2014年上半年,万科社区新的服务用房启用之前,胡中良不厌其烦,一次次来到现场,与社区干部们一起走访小区居民,了解老百姓的服务需求。指导社区如何贴近小区居住人群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新社区服务中心完善功能设置。如今,3800多平方米的万科社区服务中心全天候对群众开放,娱乐、健身等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的点赞率越来越高。
目前,全区已建成了迎江路、万科、电力路3个综合型区域社区服务中心;金西、光华2个综合型社区建设也即将对百姓开放。“能为社区建设多出点力,让更多的老百姓乐享优质服务资源,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胡中良对此深感欣慰。
创新亮点,他为“一式两化”增添光彩
作为民政人,要善于运用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以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不断破解工作难题。结合近年来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胡中良经常深入街道、社区实施“零距离”指导,帮助社区分析工作思路,查找薄弱环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2014年,全区推进了以“参与式治理、精细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式两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这是创新社会治理和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担任业务指导的民政人员来说,其专业要求也更高。特别是推行的“两长制”和“民情图”,谁是中共党员,谁家是低保户,谁家有残疾人,谁是空巢老人,谁家需要特别关注,都一目了然。随时能掌握社区各类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信息,做到“网格划分清晰、居住状况明确、人员定位及时、基本信息明了、责任落实到位”,从而了解群众期盼、解决群众疾苦。但具体操作起来,难度不小。
只要心往群众想,劲往基层使,再大的难题都能攻克。为此,胡中良一方面加班加点研究相关业务,做好功课;另一方面,先后30多次深入迎江路中心社区、金山村、凤凰家园社区等试点村(社区),分别根据老城区、安置小区等地域特点和群众实际,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研讨新思路、探寻新渠道、解决新难题,放弃“双休日”成为了新常态。
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全区在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社区事务会商会、公共资源开放、错时式服务等创新亮点频现,城乡百姓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节节攀升。
截止2014年底,全区68个社区(村)全部达到和谐社区建设标准;2015年,润州区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镇江唯一的“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
深入基层,他“俯下身子”甘于平凡
“把群众当亲人,疾苦常询问,冷暖常挂心,真心实意为民排忧解难,这才是我们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的有效实践。”胡中良认为,民政人自始至终连着基层,必须扎根基层,要“俯下身子”甘于平凡。
胡中良说到做到,作为军转干部,虽然脱下军装,但他坚持做到军人本色不褪,军人作风不改,军人风貌不变,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身份的改变,接触对象的改变,工作环境的改变,工作性质的改变,他迅速转变角色,转变思维,快速融入新环境、新情况、新工作,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沉下心来踏实工作。
2014年,为解决社区(村)工作任务指标、组织机构、创建评比和纸质台账过多过滥等问题。胡中良认真筹划、精心准备、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社区事务总事项106项、创建总数58项、组织机构总数46个、台账总数67项,逐个项目逐个单位征求意见,拿出方案。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明确准入项目的内容、对象、权限、时限和经费。全面推行电子化台账,控制社区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凡未列入社区事务目录的工作,社区有权拒绝提供台账或参与达标评比。通过推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社区事务明显减少,其中台帐资料比以往减少70%以上,社区干部可以腾出更多精力为居民服务。
2013年以来,全区开展为期三年门牌整治工作,对门、栋、室牌缺失、标志不统一、位置不当等问题进行清理纠正。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特别是老城区的历史遗留问题多等难题,胡中良逐个社区上门指导,逐条道路核查,跑遍了全区大街小巷,对每个门牌号进行比对,共更换、补做门牌2.6万多块,没有发生一起纠纷,提升了城市形象,方便了居民生活。
献身民政事业,甘于平凡,乐于奉献。胡中良用自己点点滴滴的闪光行动,诠释着一名转业军人的风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践行着民政人“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宗旨;用辛勤的汗水和勇创一流的业绩,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劳动者之歌!(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双拥办 董 健)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