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拥军标杆吴桂明的拥军情 曾是一个兵 心头装着兵

2015-07-28 14:58:27来源:东方网
一路走来,他始终感恩军营,带动身边人拥军爱兵,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和情怀。他就是上海市闵行区“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吴桂明。

\

夏天为空军某部送清凉。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他曾经是一个兵,驻北京某高炮师四年严格的军营生活,锤炼了他敢闯敢干的胆略,30多年一路打拼,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为国家不断创造财富。然而,一路走来,他始终感恩军营,带动身边人拥军爱兵,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和情怀。他就是上海市闵行区“两新组织”拥军优属协会会长吴桂明。

  当过兵的人有创业激情

  “当过兵的人有创业激情。”吴桂明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1981年,22岁的吴桂明,退伍回到了闵行区颛桥镇,他主动协助村里创建了一个仓储公司,自告奋勇担任公司业务经理,当年就赢利10万元。村干部看他能吃苦,而且头脑灵活,就调他到村办企业喷漆厂做业务销售员。1985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被提拔担任喷漆厂厂长,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9年,吴桂明辞职下海,历经2年,筹资1200万元,创办了上海大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而后又成立了大华驾驶员培训部、大华搬场公司。

  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吴桂明坚持回报社会。他还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闵行区第一家民营福利院——上海大华福利院;他的企业解决了当地600多人的就业困难,并捐助300多万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拥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过兵的人最珍惜当兵的历史,始终念念不忘军营的“教育之恩”。于是,吴桂明在回报社会过程中,特别热心拥军优属工作。

  吴桂明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带动大家才能汇聚更大的力量。闵行区非公有经济群体力量强大,拥有民营企业5万多家、从业人员43万多,占到全区经济份额的三分之一强,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为此,吴桂明主动找到区双拥办等部门,要求在民营企业中成立拥军协会,壮大社会力量合力拥军。

  在他的积极争取下,2006年10月,闵行区新经济组织拥军优属协会成立。

  官兵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部队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官兵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必须实实在在解决、满足!”这是吴桂明为自己和协会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下的“规矩”。

  驻区某部营区旁有一家水泥厂,平时尘土飞扬,官兵们晒在外面的衣服,容易蒙上尘土。吴桂明在走访时了解到,该部队很想建一个晒衣房,只是苦于缺乏资金。吴桂明和几位副会长决定拨出专款8万元,支援部队建晒衣房。很快,晒衣房落成了,官兵们纷纷称赞此举是“雪中送炭”。

  空军部队的一家卫生培训单位,平时人不多,而一旦有了培训任务,就会多出100多号学员,他们的洗澡就成了难题。吴桂明获悉后,当即安排协会出资十几万元,为部队安装了太阳能淋浴设备。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前,上海2000多名女大学生应征入伍,担负起世博会安全保卫任务。吴桂明主动赴执勤一线慰问女兵。”经过他和协会会员的商议,决定赠送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多功能化妆盒。协会花了近30万元,专门定制了2000多个多功能美妆盒。

  生活节俭常穿的衣裳也就几件

  “参与到拥军的大事业中,为国防建设作一点奉献,我觉得很荣幸。”吴桂明在拥军优属事业上花下的“血本”,问及他本人“一共大概花了多少钱”,他想也没想就说:“不知道。谁去统计啊?钱用得值就行了。”协会秘书长林建钦估摸了一下说,远的不说,近5年来,至少有150万元吧。

  吴桂明对子弟兵和优抚对象慷慨解囊,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周边的同事下属纷纷反映,他平时烟酒不沾,不穿名牌,不爱应酬、常穿的衣裳也就几件。自己的办公室也很“简陋”,沙发也是多年前的旧款,边边角角早就坏了,而一辆老式的帕萨特轿车开了十多年了,至今他也舍不得换。

  吴桂明在2009年11月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近日获评“2014《中国双拥》年度人物”。(作者 刘昕璐)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