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乐平讯 通讯员孙秋照报道:近年来,乐平市众埠镇立足全镇现有义务兵52人,退伍军人1898人,重点优抚对象234人(其中享受国家定抚定补伤残军人9人、老复员军人26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32人、参加越战人员11人、烈属子女56人)的实际。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这一红色资源,不断发扬光大,开创了双拥工作新局面。
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双拥合力
该镇一直把“双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对“双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认真研究解决。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镇双拥工作服务领导小组和村级优抚服务小组,方便镇村具体指导和开展“双拥”工作。从而在全镇形成了“齐抓共管、层层负责、部门支持、人人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
坚持加大投入,夯实双拥基础
为搭建双拥平台,该镇克服财政困窘,先后投资了500余万元,提升改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历程展览馆,更新和丰富了展示图片和实物;修缮了红十军建军典礼台——万年台和改造了红军广场;打造了江西省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兴建了秧畈村、倪家村、界首村三座烈士纪念碑。
坚持宣传教教育,营造双拥氛围
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除每年邀请市关工委的老同志或退伍老兵为青少年、学生、机关干部讲述当年为国战斗的事迹外,还在每年清明、六一、七一、八一、抗日战争纪念日、革命烈士纪念日及征兵时期,都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青少年、入伍新兵到该基地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接受传统教育。激励人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国防、热爱部队、热爱子弟兵;二是强化征兵工作宣传,积极动员广大适龄青年踊跃应征入伍,为部队输送合格、优秀兵员,据初步统计,近五年来,该镇共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126人,其中,本科毕业及在读大学生17名,大专毕业生24名,其余大部分为高中文化程度青年;三是传承红色基因,该镇自筹资金,专门抽调人员,编印了红色教材《红十军的故事》和《永远的丰碑》,以进一步宣传“红十军精神”和“方志敏精神”。
坚持多措并举,创新双拥方式
1、排忧解难献爱心。近年来,该镇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为优抚对象服务、排忧解难,重点解决他们在住房,生活、医疗等方面上的困难,开展一帮一扶贫济困活动。共为优抚对象解决低保30余户,申报医疗和大病救助67人次,报销医疗费145620元,为3户优抚对象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达75000元。
2、走访慰问成常态。每年“八·一”和春节期间,除召开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和退伍军人代表座谈会,问计问需,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倾听他们对经济建设及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外。该镇都组织慰问走访活动,一是慰问二炮驻军、景德镇军分区、乐平市武装及消防部队,送去地方和群众的拥军情怀;二是走访优抚对象和现役军人,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五年共走访慰问了400余人次优抚对象,仅2014年底就走访慰问了153户现役军人家属。
3、关心厚爱重培养。该镇高度重视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不仅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而且对退伍安置军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做到在重点培养,放心使用。一是在关键岗位压实担子,在调整办公室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优先考虑退伍军人;二是在重要时刻锤炼党性,在组建抗洪救灾、森林防火、应急演练、集结点验、办案陪护、预备役演训等队伍时优先使用退伍军人。五年来,共安置14名退伍军人在政府机关上班,其中到村兼支部书记的3名,担任中层以上干部4名,同时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关心退伍军人,为退伍军人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4、拥政爱民结硕果。民拥军、军爱民,军民鱼水情深,时刻在该镇演绎,而且硕果累累。一是爱心浇灌希望之花,界首村八一希望小学是由景德镇市军分区在1999年牵头北京市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出资80万元捐建的。建校以来,景德镇市军分区还在每年六一来校开展结对帮扶,资助贫困学子,赠送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共结对帮扶贫困学生320余人次,帮扶资金65万余元。二是生命谱写鱼水之情,每遇天灾人祸,当在无数群众孤立无助时,都是二炮部队、预备役士兵、景德镇消防官兵大力支援,才使得该镇有条不紊地转移群众、救助群众和开展生产自救的。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转移群众1.5万人次,转移财产及挽救损失折款达1亿多元,特别是2015年6月3日,军地合作开展生死大营救两江苏客商一幕,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维护了乐平形象。
(责任编辑:吴婧)
(责任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