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民政工作获全省综合评估优秀
近日,2016年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结果出炉,合肥市民政局工作再创佳绩,在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这是我市连续第三次获此殊荣。省民政厅自2014年开始对各市民政重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我市民政工作一直全省领先。市长凌云对民政工作取得的成绩作出重要批示:向全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副市长姜明也指出:2016年我市民政系统积极落实省民政厅,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取得优异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希望新的一年,民政战线的同志们勇于探索,奋发有为,推进工作,保持先进。
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底线
2016年,我市大幅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四县一市的农村低保标准全部提高至年人均3600元,超过省定扶贫标准,提标幅度为历年之最。市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2015年的户月人均510元调整为户月人均551元,增幅8%。新版《合肥市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出台,扩大了救助对象的范围、降低了救助起付线、提高了救助封顶线和救助比例、细化了非重点救助对象的家庭财产认定条件、统一全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为困难群众谋实惠。去年累计临时救助13336户次,累计支出3109万元,人均救助水平2331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维护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
2016年6月30日,我市遭遇1991年以来的特大洪水,市民政局5个工作组分赴抗洪一线,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全市最多时累计设置43个临时安置点,安置灾民3700多人,妥善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紧急下拨救灾物资帐篷300顶,棉被2600床,毛毯2000床,折叠床1000张,睡袋400个,草席500张;从省厅争取帐篷140顶,棉被2500床,折叠床800张。及时下拨市级救灾资金730.9万元。市民政局建立了包保责任制、日报制,实行挂图作战,提前10天完成852户、2341间的重建和维修任务,群众政策知晓度和满意度均为100%。
养老慈善事业统筹发展
出台了《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推进合肥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职责、任务,全省首创,国内领先。我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1.87%。全市总计建成“特护区”48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浴室配建率达到100%。市区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共惠及超过11000人,4县1市城关镇已全部启动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共惠及近4000名老人。五保供养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不底于3266元,实现第九次提标。调整我市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集中和散居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300元和780元。各级慈善组织“两节送温暖活动”发放救助款物130万元,救助1350户(人)特困群众。全年实现福利彩票销售17.95亿元,同比增长7.18%,使用福彩公益金1.83亿元。
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推进
全力构建社区办公和党群活动、便民服务、综治维稳信访、文体活动、医疗卫生服务五个平台。大力推进城乡协商,包河区和3个街道(乡镇)、10个社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全省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在25个农村社区、16个城市社区继续推进城乡社区标准化建设。在496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活动,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推进社会组织“三证合一”工作,完成年检2492家,完成换证1650家,完成全市3504家存量社会组织信用代码转换及赋码工作。
启动全市第二届公益项目创投,共选定和实施公益项目19项,其中社会资本类公益项目为全市首创。市政府修订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社工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军民融合发展成果丰硕
我市被表彰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八连冠”。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市共发放抚恤优待补助资金2.3亿元,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实行医疗“一站式”结算,及时开展医疗救助和补助,基本解决了优抚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三难”问题。元旦、春节期间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驻肥部队并送去慰问金132万元,为各类优抚对象发放慰问金210万元。开展抗洪救灾慰问活动,近200多个单位和企业看望慰问抗洪一线官兵,累计赠送价值300余万元慰问品。引导广大退役士兵自主就业,全市自谋职业率达94.5%,比往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
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
修订后的《合肥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惠民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了殡葬惠民工程,全年共减免资金约4000万元、惠及近3.9万户,选择生态葬式的有850户,选择其他节地葬式的约7000户,持续打造“生态礼葬”、“骨灰江葬”活动品牌。平安清明、平安冬至目标圆满实现。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年度40%、总量80%的工作任务,普查地名74321个。不断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我市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总数达20个。袁荔 伊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