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滁州市军民团结一心五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2017-01-05 15:20:27来源:滁州市人民政府
千年古城生气勃发,军情民意孕育秋实。走进市双拥办,触目可见白色墙壁上,赫然挂着五块错落有致的金匾,上书双拥模范城,熠熠生辉。在滁州...

千年古城生气勃发,军情民意孕育秋实。

走进市双拥办,触目可见白色墙壁上,赫然挂着五块错落有致的金匾,上书“双拥模范城”,熠熠生辉。

在滁州荣誉史上,毋庸讳言,这难得的“国字号”更显厚重。自2000年首获殊荣,迄今16年来,广大军民心志一致,不遗余力,健全支训体系,创新双拥路径,绘就了一幅幅五彩丹青。

完善机制,分解落实,保障到位,形成新格局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双拥创建,认真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推出双拥新举。

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坚持把双拥作为一项事关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来抓,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做到“五纳入、五统一”。即军地各级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地方年度目标绩效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统一考核,纳入干部培训和全民教育、统一组织,纳入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统一实施,纳入军地互办实事范畴、统一安排,切实做到有部署、有考核、有奖惩。

每年印发双拥任务分解表,落实到位。市双拥工委对军地各单位双拥创建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明确责任义务。在此基础上,通过“四会一督查”,即任务分解会、工作推进会、落实汇报会、问题协调会及市领导带队督查创建工作,挂图作战,强力推进,确保军地各单位履责、执行、落实到位,激发广大军民的双拥创建热情。

同时组织保障到位。针对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市双拥工委成员。市本级38个村委会、41个社区居委会成立“双拥工作站”。目前,全市拥有基层一线拥军志愿者服务队近150个,两新组织拥军服务队65个,文化拥军服务队10个。全市上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大双拥新格局,双拥创建由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指导的全面行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搭建载体,创新形式,强化宣教,聚成新合力

市委、市政府、驻滁部队始终将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工作贯穿于双拥创建全过程以建军节、国庆节和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为活动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教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国防、支持双拥、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搭建五大平台,拓展宣传载体。全市已建成国家、省、市国防教育基地18个,每年接受教育人数达5万多人次。开辟媒体阵地,利用广告媒介,定制服务标志,开启滚动字幕,对双拥活动跟进报道,进行常态化宣传。坚持领导带动,提升宣传层级。市几大班子领导每年坚持参加“军事日”活动。近4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双拥创建推进会、通报会、军地联席会10次。

丰富文体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在拍摄一部双拥纪实片、整理一本双拥大事记、编辑一本双拥影集、汇编一本双拥报道集锦、形成一份双拥创建事迹材料、创制一套双拥文件资料汇编基础上,市双拥工委举办大型军民联欢晚会18场(次),连续三年举办“我为双拥献一计”有奖征文,在省市以上新闻媒体和网站刊(播)双拥典型稿件300多篇(次)。图片展、宣传周等不一而足。

强化服务,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结出新硕果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抓发展不忘抓国防,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政治责任,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力地促进部门拥军常态化、军民共建实体化、社会拥军群众化。

我市各级牢固树立“和平不忘国防、发展更要拥军”理念,为提升部队核心军事能力搭建重要平台。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着力解决部队及优抚对象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权益。积极探索推进退役士兵和军转干部安置改革,实现城乡安置一体化。开辟涉军维权“绿色通道”,实行“立、审、执”三优先、“减、缓、免”三优待政策。先后出台市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选岗、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军人子女优待等文件。开展走访慰问,做到“部队需要什么就保障什么、官兵演训到哪里就保障到哪里、拥军慰问就到哪里”。

与此同时,驻滁部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拥政爱民活动,主动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基层营连与驻地村、社区、学校、村卫生室等开展行之有效的扶贫济困、送医扶医和助学兴教等活动。2010年以来,驻滁部队共出动车辆4500多台次,官兵29000多人次,为地方抢险救灾。今年以来,23个驻军单位分别与1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开展产业发展、助学兴教等活动。

不言而喻,双拥创建在皖东大地业已扎根,生成“滁州精神”,融入城市体系。她犹如一首经典的老歌,将不断被传唱、承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