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泉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纪实

2016-08-01 10:57:48来源:泉州网
这是一方报国英雄辈出的热土;这也是一座双拥基因传承的名城。

刺桐花红 双拥情深

——泉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纪实

这是一方报国英雄辈出的热土;这也是一座双拥基因传承的名城。

2012年以来,泉州市军地双方围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不断提升共建水平,加大拥军投入,促进军民融合、深化拥政爱民,打造出泉州双拥工作升级版,努力开创了双拥工作的新局面。就在几天前,泉州第八次将“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收入囊中,再次实现了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一带三”的目标,受命名表彰数量居于全国设区市前列。

军爱民,民拥军。刺桐大地上,一曲又一曲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凯歌正代代传唱。

入伏以来,武警泉州支队掀起“苦练三伏、磨砺精兵”军事训练热潮,官兵们紧贴实战真打实练,锤炼过硬的战斗作风。(张九强 白维鑫 摄)

共建水平再提升

部队官兵扛起铁锹扫把,帮老百姓扫垃圾、整阴沟,将乡镇街道打扫得焕然一新;青少年们与战士们一道,祭奠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陵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第一个军民共建点——南安梅山镇的和谐景象,不仅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闪耀着新的光彩。

作为全国军民共建活动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泉州不断扩面提档,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共建形式,丰富共建内容,提升共建成效,让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

军民紧握的双手,突破了地域区划的局限。我市建立起跨县域双拥共建制度,组织驻军较少的洛江区、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跨出县域搞双拥,与区域外驻泉部队团级以上单位挂钩共建,常态化的军地互动开展了起来。

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营连,开始了亲密互动。我市采取“一挂多”和“多挂一”形式开展挂钩共建。遍布各地各部门的900多对挂钩共建对子,实现了基层连队双拥结对共建的全覆盖。活跃的民营经济,在共建活动中一马当先。自2002年率先成立全省首个民营企业拥军协会以来,目前全市已成立12个民营企业拥军协会,1000多个会员单位。组织17位民营企业家加入省爱国拥军促进会,人数居全省首位。

昨日,泉港区妇联组织职业女性联谊会的企业家组成拥军爱心志愿服务队,到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惠屿岛,看望沙格边防所惠屿警务室官兵,与他们结对子,包饺子、聊家常。(刘泽阳 陈起拓 摄)

城舰共建活动,更是在大洋之上,插上了一支流动的双拥红旗。2014年,海军“泉州舰”正式命名入列,市政府与泉州舰签订城舰共建协议,设立泉州舰官兵立功受奖奖励基金,支持泉州舰科技文化设施建设。

在肥沃的双拥共建土壤上,一项项符合时代特点,别具地方风格的国防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四套班子领导到部队过“军事日”,部队官兵到地方过“经济日”,这样的形式,在泉州成为常态。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国防教育列入各级党政军机关理论学习计划、学校德育教育和党校培训计划,成立国防教育讲师团,组织开展“共学党的十八大精神、共创双拥共建新业绩、共促军民融合新发展”活动,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想基础进一步筑牢。而每年开展的防空警报试鸣暨人员疏散演练、少年军校、军事夏令营、军训和烈士纪念日等活动,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将国家安全观植入社会大众心底。

涌动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双拥文化在侨乡蔚然成风。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双拥文化设施建设,更新和新增双拥宣传牌380个,修整充实了郑成功纪念馆、叶飞纪念馆、崇武解放军烈士庙等26个市级国防教育基地。依托俞大猷公园、八二三炮战遗址建立双拥主题公园,全市建立起7条国防双拥宣传教育一条街,59个市级国防教育基地,命名58所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不仅如此,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活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双拥书画展、军民心连心活动、双拥成就图片展、“军民情谊深”电视访谈等活动,更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双拥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日前,市住建局、180医院、省第五建筑集团公司和东海指挥部联合到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项目工地开展义诊和慰问活动,为一线工人送医送药。(张九强 白维鑫 摄)

拥军投入新力度

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泉州不遗余力!

墙壁上涂有迷彩,库区里充满军味。水上狙击、牵引横越、崖壁攀登等训练设施巧妙融入水库沿岸……在泉州某地,这既是一座民用水库,更是一处军事训练基地。“以往,我们开展水上训练要到百余公里外。这个训练基地建成后,大大缩短了机动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益。”官兵们告诉记者,这个军民融合的训练基地,为他们提供了水上射击、远距狙杀、水下爆破、潜水突击等10余个水上课目的训练。

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支持,不止体现为真枪实弹的硬件保障,更转化为细致入微的温情关怀。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激情澎湃的歌声,飞扬在驻泉某部的篮球场上。市双拥办组织心理专家,为官兵们带来了浓醇的“心灵鸡汤”。“寻找我认识的第一个人”,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官兵们说出了埋藏在心底的话;“抓乌龟”、“解手链”等环节,让他们的心情得到彻底放松;战士们将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写在报纸上,揉成团,在劲爆的音乐中打起了“纸团大战”,压力与郁闷得以宣泄,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庞……“听专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对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发展前景有了更全面、客观、清晰的认识,对训练也燃起了百倍热情。”老班长李兵,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对驻泉部队强军建设的支持,在更多领域延续。我市坚持每年把帮助驻泉部队建设“两中心一基地”和“四个一好”工程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国防设施工程建设纳入重点管理项目范围。近年来,全市累计支持驻泉部队基础、训练、文化和生产生活设施建设项目1130个,进一步提高了部队战备执勤、军事训练和工作生活条件;持续开展科技拥军活动,援建科技强军项目317个,为部队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117 期,培训官兵10000多人次。在做好进驻部队的支前保障工作之余,我市还组织远赴北京、甘肃、内蒙古、江西、广东、宁夏等地慰问外出演练或执勤的驻泉部队官兵。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更以亲人般的深情,精准回应新形势下的官兵关切,务实解决实际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我市坚持对随军家属做到“业前保障、免费培训、多方安置”,先后对口安置63名随军家属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优先安排军人子女进入各级各类优质学校就学。把驻军干部住房需求纳入地方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优先安排。

几年来,全市按时完成381名军转干部接收安置任务,89.3%进入公务员队伍和参公单位;接收安置退役士兵11011名,240名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100%落实岗位;接收安置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52名,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医疗待遇得到了较好保障。

驻泉某部在台风“尼伯特”登陆后参与抢险救灾

军民融合再深化

长虹卧波的泉州湾大桥,不仅让泉州环城高速公路闭合成环,更成为泉州军民融合的有力见证。大桥的建成,有力提升了东部战区某训练基地通往惠安青山湾、崇武海域的快速机动能力。

类似这样的基础设施融合建设,遍布泉州大地。我市坚持城市建设和战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提升,力促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要。几年来,全市完成了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改扩建、泉州湾大桥、滚装码头、战备公路等一大批军民融合设施建设,大力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为战时快速机动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仅如此,在《推进泉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方案》的推动下,各领域军民融合在泉州深度发展。

几年来,我市持续支持空军预备役部队和陆军预备役高炮团、保障旅建设。定期组织交通战备、科技装备和民兵海上力量等国防动员专业队伍开展演练,健全落实演练机制,进一步提高军民协同作战、协同救灾能力。共向部队输送了8365名优质兵员,年年超额完成征兵任务。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泉州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也别具特色。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依托我市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优势,扶持培育一批优质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去年,市政府拨款283万元,及时奖励第一批进入军工行业的24家企业和取得军工生产资质认证的12家企业,调动了我市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积极性。

东亚文化之都的深厚底蕴,也滋养着军营文化。“温陵讲坛进军营”、“欢乐泉州走进军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知识、图书、文艺走进军营,助力部队淬炼官兵的“精气神”。

群众带着书籍、水果前往军营慰问子弟兵

拥政爱民新风尚

“亲人解放军”,泉州人民对此有着切身体会。着眼地方所需、群众所盼、部队所能,广大驻泉部队为侨乡建设倾尽所能。

他们的身影,纵横在风雨中。

有着10多年捕鱼生涯的方远平,回想起渔船翻覆的那一幕,依然心悸。台风“尼伯特”前脚刚走,他就和老乡出海打鱼。返程时,意外却发生了。“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浪也高,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船就翻了。”方远平说,无助的他们只能站在船壳上挥手求救,祈祷过往的渔船能够看见。2个小时的飘荡,让他们的心渐渐下沉。风雨交加中,一艘军舰的身影闯入视线。

那正是“泉州舰”!

它一边缓慢接近,一边提醒过往船只规避失事渔船。副舰长邵波带领4名战士,驾驶高速小艇,将渔民成功营救上船。“原本以为见不到家人了。”获救的方远平,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是个案。驻扎在强风暴雨频繁光顾的地区,子弟兵们总是冲锋于风雨一线,踊跃承担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部队参与抢险救灾和社会救助29000多起,抢救转移遇险群众13000多人次,扑灭火灾12958起。

泉州医疗小分队前往西藏工布江达县医院,开展“复明工程”慈善光明行动。

他们的关爱,播撒在侨乡内外。

就在上个月,市民政局、双拥办带领我市医疗小分队前往泉州挂钩帮扶的西藏工布江达县医院,开展“复明工程”慈善光明行动。解放军第180医院的医生们,为前来就诊的农牧民群众做眼体检查,并为20位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得到藏区群众的广泛好评。

在更广的范围内,驻泉部队积极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与11个县(市、区)的三峡移民村和经济不发达村开展挂钩共建活动,援建新农村和城市社区建设援建点77个。他们采取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形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他们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对家庭困难的群众进行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帮助经济欠发达村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不仅如此,部队官兵们还广泛参与“平安泉州”创建活动,圆满完成世界闽南文化节、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开幕式、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认真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举措,积极配合泉州开展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实施“五大战役”和“城市建设管理年”等活动。主动参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等活动,开展军训、军事日、消防安全、思想道德、国防知识等教育实践活动,支持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风雨如磐,岁月如歌。战争岁月,这里上演过“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和平年代,这里绵延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鱼水新篇。坚不可摧的血肉情缘,源远流长的鱼水情谊,将驱动泉州继续在双拥征途上浩海扬帆,凝聚起新一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磅礴力量!□本报记者朱娟娟 通讯员刘洪 杨儒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