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镇江:生态领先特色发展 阔步迈向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2015-11-26 16:04:19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历史的巨轮,正在高亢鸣笛,豪情万丈地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航线。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历史的巨轮,正在高亢鸣笛,豪情万丈地驶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新航线。此刻,在万里长江与千年运河的黄金十字交汇处,镇江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已“风正一帆悬”,正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共振节奏,朝着繁荣和谐、业态领先、特色鲜明、品质高雅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阔步迈进。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希望“继续努力,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强调,要谨遵总书记嘱托,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领先、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

“转型升级”得益创新发展

镇江总面积38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6万,是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在稀缺的土地资源上力争上游,需要插上创新的翅膀,拉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从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利用效率入手,镇江在江苏省率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配置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划分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大区域”,2020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将保持在70%左右。

顺应经济发展“双中高”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全市规划建设20个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0个现代农业园区,2014年80个“三集”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先进制造业特色园区应税销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税营业收入、现代农业园区产值增幅均在15%左右;2015年园区产业集中度将达到60%以上;2020年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将建成生态工业园区。

2014年,镇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同时跻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级高新区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挪威康士伯、德国贝克尔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集聚,中国清洁水交易服务中心、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落户,国家火炬计划镇江特种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特色产业基地等19个国家、省级基地(中心)挂牌,“五洲客”、“聚贤庄”等众创空间纷纷建立。

今年1—9月份,镇江R&D投入67.3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1件。预计全年,“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122人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5%。

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镇江原本“偏低偏重”的产业结构逐渐“调高调优调轻”。2014年,新兴产业完成销售3600亿元,增长26%,占规模工业销售比重达4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48%,位居全省第一;服务业投资增长36.6%,增幅居全省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城乡统筹”推动协调发展

城市国际化、乡村特色化、城乡一体化,是镇江统筹城乡发展的鲜明主线。近三年来1800多亿元的城乡建设大投入,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36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一体两翼、一核四区”空间格局逐步成熟,以主城为核心、轨道交通为纽带、绿色空间为衔接的网络型城市组团日益成型。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2015年,城镇化率将达67%,城市污水达标处理率将达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85%,镇村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100%覆盖,供水普及率上升至100%,燃气普及率提高到96.8%,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1.1平方米,康居乡村达标率达到85%,环境整治村5833个,涌现出一大批美丽宜居镇村。

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镇江致力于打造“南山北水”的独特城市形态,近年来累计投入260多亿元对市区26座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对主城区“一湖九河”进行全面治理。8.8平方公里的金山湖,16.7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三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山水交相辉映,景观面貌不断提升,已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延续城市人文历史,彰显厚重文化底蕴,同样已成为镇江人的追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亮点频现,新河街、铁瓮城等历史文化片区加速有机更新。传统村落也得到了全面保护发展,九里村、柳茹村、儒里村、华山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生态立市”持续绿色发展

低碳、生态,如今已经成为镇江最具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发展优势。自2012年11月被列为第二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后,镇江在全国率先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首创建立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国内第一朵“生态云”有望在今年年底从镇江升腾而起。作为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市,镇江正在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全市累计新建节能建筑620万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17项。

规划总面积23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区。生态新城建设,将坚持65%的生态空间和35%的的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实行绿色发展和低强度开发,建成业态领先、经济发达的繁荣之城,知识密集、人才集聚的创新之城,绿色循环、低碳环保的生态之城,品质高雅、智能便利的魅力之城。

在文化丰富、风景秀丽的十里长山,正在兴建着镇江高校园区,未来将建成科技文化的引领区、低碳环保的生态区、文化旅游的特色区。园区一期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已经投入80亿元,技师学院建成投用,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京江校区、省交通技师学院等5所学校也将陆续进驻,园区建成后首批入驻师生将超过8万人。

在追求绿色发展的同时,镇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全市关闭化工企业61家、淘汰其他落后产能企业35家,今年的两项数据可望分别达到57家、132家。

“立体交通”加快开放发展

今年刚刚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建成的大路通用机场,更加凸现了镇江“南北要津”、“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

镇江境内现有高速铁路170公里,为江苏省最长。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城际、沪宁铁路4条铁路穿城而过,镇宣铁路、扬马城际、沿江城际呼之欲出。
沪蓉、扬溧、宁杭、宁常4条高速公路穿越镇江,润扬大桥、泰州大桥沟通南北。四横九纵、十字双环,长达1370公里的道路,构成了镇江主城高度通达的全覆盖式路网。公路密度188.8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拥有长江自然岸线27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75公里,均占全省三分之一。镇江港是长江内河第三大港,总吞吐能力1.23亿吨。内河航道年船舶通过量达到1.2亿吨。

发达的交通体系,高效的交通效率,使镇江成为“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服务”首批示范城市和全国绿色交通示范城市,正在创建“全国智慧交通试点城市”。

幸福宜居”赢得共享发展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增强在城市的舒适感和幸福感,镇江狠抓环境改善:

改善居住品质。“十二五”末,市区将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547万平方米、超过30000户,保障性住房实际新开工71580套、基本建成37178套,整治15个老小区、150万平方米和161处积水区,惠及人口约7万人。

构建绿道网络。按照“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屏障景观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4%,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5平方米。

建设海绵城市。镇江以全国第六名的骄人成绩跻身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计划三年内投资91亿元,开展管网建设、水系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试点区排水防涝标准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

整治重点区域。顺应群众期盼,用三年时间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东部化工区和西南老矿区,目前已完成企业治污80家,关闭污染企业150家。据权威机构开展的民意测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两大片区整治的总体评价满意度均超过80分。
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在这座城市已经从愿景成为现实。2014年,镇江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为65.9%,列全省第4位;地表水好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达68.8%,列全省第3位。

现在,这座城市山水相映,越发“美得让人吃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前来观光旅游。预计今年,全市将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13个重点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人次将超过1820万。

展望“十三五”,镇江市长朱晓明信心满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镇江将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聚焦生态优先,突出民生改善,创新发展举措,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张建霞 戴卫东)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