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事
中国网双拥中国讯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的大理市,美丽而富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曾连续五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次蝉联“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争创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为主线,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市双拥工作年年有新气象,岁岁有新发展。
创新思路强组织
近年来,大理市着眼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按照“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主要领导、驻军部队主要领导任副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委会、社区、学校、中小企业和驻军营以下单位层层建立双拥工作组织机构,做到党政军齐抓共管,构建了横向连军地、纵向到基层的双拥工作网络。特别是《大理市全面推进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大理市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实施方案》的下发,有力助推全市双拥工作再上一层楼。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关注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宣传咨询、专题展览、演讲比赛、摄影大赛、走访慰问、过军事日等活动,多渠道提高人民群众对国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子弟兵的关爱,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引导地方企业积极开展爱国拥军活动,营造良好的双拥氛围。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民兵的国防教育率达100%,普通群众达85%以上。
落实政策办实事
2012年,烈士家属杨天富和张桂花夫妇拿着抚恤金13716元时,杨天富激动地说:“虽然儿子牺牲了,但有各级的关怀,老两口知足了,抚恤金从最初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几千元,可以说是吃穿不愁,可以安享晚年了。”
近年来,大理市不断创新优抚安置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大理市拥军拥属若干规定》《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等10多个指导性文件,积极建立健全涉军维权机构,坚持将优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全市无工作单位的重点优抚对象,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辖区内重点优抚对象进行免费健康体检。积极采取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相结合、考试考核和择优选岗相结合的安置办法,通过实行安置政策公开、安置渠道公开、安置计划公开、考试考核成绩公开、岗位公开、安置结果公开的“六公开”,先后圆满完成了历年军转干部、退役士兵等复、退、转军人及随军家属200余人的接收安置工作,并依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驾校培训退役士兵300余人。
融合发展见真情
在苍洱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军民情,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公交车军人一律免费、部队子女就近就地入学入托、为军人军属提供优质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全市上下正谱写着一曲曲新时期的“鱼水”赞歌。
为有效解决驻区部队的蔬菜需求,大理市按照“政府倡导、市场运作、部队自愿、地方微利、互惠互利、军地共赢”的原则,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无公害“拥军蔬菜基地”,创建驻军生活服务中心,每年为驻军部队节约经费80多万元,受到了军地各级媒体的大力宣传,得到了官兵的真心赞誉。
四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筹集资金上百万元用于军分区全面建设,投入数十万元改造驻区部队基础设施、进行排污管道改造·····等等。
金花故里作奉献
党委、政府的关心,人民群众的关爱,子弟兵始终用行动在回报着。四年来,驻军部队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深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在抢险救灾、森林防火、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慈善募捐、义务献血、敬老助残、卫生创建、支援驻地“美丽乡村”建设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与苍洱人民结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情缘”。先后完成大风坝山火、社会综合治理、洱海入湖河道疏通、洱海封湖禁鱼区查禁等各项任务200余次,出动兵力2万多人次,车辆2000余台次,挽回国家和群众财产损失500余万元;先后在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和大理洱源地震中累计捐款300余万元,义务植树造林2万余株,义务献血7万多毫升,义务巡诊3万多人次,洱海入湖河道垃圾600余吨,为旱区送水700余吨,维修水窖200余个,抗旱保苗1500多亩。
新的征程上,全市军民将再次奏响“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壮丽凯歌,向着争创第六次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奋进,共同谱写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的辉煌!(大理市双拥办)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