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晋中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综述

2015-09-14 14:38:09来源:晋中日报
风雨如磐,彰显革命老区英雄本色;岁月如歌,传颂军民团结鱼水深情。

中国网 山西(微博) 综合编辑 风雨如磐,彰显革命老区英雄本色;岁月如歌,传颂军民团结鱼水深情。

近年来,晋中市创新载体,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举措,丰富新内容,双拥创建工作亮点纷呈。全市11个县(区市)相继获得“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光荣称号,实现了满堂红。今年,我市又连续第四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同时左权、太谷、昔阳、和顺、灵石、寿阳、祁县、介休等八县(市)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新常态,顺应新要求,建立新机制,拓展新领域,有效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红色的晋中大地上,勤劳勇敢的晋中军民正在向着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的目标冲刺。

健全工作机制 促进军地融合发展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晋中市秉承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自2012年第三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来,我市各级党政军领导进一步强化双拥工作是“一把手工程”的工作理念,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切实把双拥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驻地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同步规划、同步投入、同步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确保了双拥工作富有成效,健康持续发展。

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多年来,我市已建立起了军地领导亲自抓,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军地领导带头学习双拥政策法规,坚持把做好双拥工作作为维护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队和地方和谐发展的基础。市委书记张璞对我市双拥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提升部队民兵战斗力、军地建设融合力、双拥文化影响力。”市长胡玉亭多次深入部队调研,研究解决影响部队建设发展的问题。市委、市政府每年派出慰问团不远千里,慰问外出驻训的官兵。市、县两级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八一”都坚持到部队过“军事日”。市双拥办每年邀请军事专家给全市科以上干部作专题报告,强化领导干部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地部队把双拥工作和党管武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牵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军地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

双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市市、县两级都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各级双拥办全部实现独立办公,安排了专项经费,落实了办公场所、机构编制和专职人员,实现了军地合署办公。同时,我市坚持二十年如一日严格落实党管武装述职会、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双拥领导组会、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制、军事日生活、军地合署办公、领导走访慰问、信息交流、资料管理和年度检查验收等十余项工作制度,保证了双拥工作任务的落实。

双拥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市坚持与时俱进,把朴素的双拥感情转变为依靠政策法规开展双拥工作,促进双拥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完善随军家属安置政策,重新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若干意见》、《晋中市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晋中市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关于解决退役士官安置上岗难有关问题的办法》、《关于做好生活困难“两参”人员帮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全市旅游景区景点落实军人优待政策情况监督检查常态化活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目前,市、县两级和军地共同制定的双拥政策法规已有100多项。

拓展宣教领域 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突出时代性、感召力、群众性,把双拥工作宣传渗透到全民教育活动中、渗透到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渗透到各行各业制度建设中,我市双拥创建活动宣传教育“有声有色”,为双拥创建持续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深度挖掘宣传内容。抗日将军左权、抗日女英雄尹灵芝、太行红嫂李艳萍、兵妈妈梁秀娥……晋中是革命老区,从抗日战争至今,先后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和双拥先进人物,全市上下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正能量作用,通过《晋中日报》、晋中电视台、晋中新闻网、晋中双拥网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革命英烈和双拥创建的丰硕成果和先进典型。同时,还筹措近百万元资金,完善了双拥公益广告设施和双拥标识,目前,全市拥有大型双拥公益广告牌23块,双拥标语牌、标志牌、宣传栏2000多处。
不断丰富宣传载体。我市注重提升双拥宣传媒体的级别,扩大宣传效果。2013年4月,中央电视台连续两次报道我市双拥模范个人事迹,“最美兵哥哥”牛何松捐资助学16载的感人事迹得以广泛传播。央视十套《人物》栏目以“寻找无名英雄”为题报道了转业军人王艾甫用17年时间为84份未发出的牺牲战士阵亡通知书寻找英灵故里的义举。双拥题材的文艺创作枝繁花红。大型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情景剧《再见了,麻田》、舞蹈《做军鞋》等一批双拥题材的作品走向全国。市双拥办、国防教育办通过《晋中日报》和双拥网站组织开展了国防知识竞赛和纪念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征文活动。今年,又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加《中国社会报》举办的“军民融合铸辉煌·携手共圆中国梦”全国书画大赛和全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加强战备保障 改善部队设施条件

拥军就是筑长城,爱军就是爱国防。

在大力推进晋中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同时,我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途径,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实事办好”的原则,积极为驻地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驻地部队基础建设显著加强。2011年以来,全市共为各驻地部队优先供应土地215亩,并投入资金1.86亿元,为武警晋中支队建成占地98亩、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化营区,完成了武警晋中支队所属各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市政府垫资4700万元,推进晋中军分区“三位一体”工程建设。各县(区市)共投入3亿元,新建了集战备训练、国防动员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武装部新营区。市交战办主动协调国家交通战备办和北京军区,先后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共修建市内各驻地部队营区进出口道路和国防路31公里。全市在投入5000万元加强晋中消防支队基础建设的同时,又累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消防装备建设,使全市灭火救援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优抚安置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从2012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大幅度提高“八一”、春节拥军慰问资金标准,全市累计赠送慰问品、慰问金价值1000余万元。总投资7000万元、占地面积114亩、建筑面积6105平方米的晋中市烈士陵园项目建设正在顺利推进,今年10月将建成并开放。全市投入725.5万元,共迁建维修散葬烈士墓1266座、纪念碑44座。在做好1.7万名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保障的基础上,老烈士子女、农村老兵等四类优抚对象近1万人的审定工作全部完成,每年发放生活补助约800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基本按时足额发放。2011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161人,除11人选择自主择业外,其余全部进入行政公务员编制序列。对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实行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款物价值达700余万元,使全市生活困难的企业军转干部基本摆脱了困境。我市连续13年在全省率先发出军转干部和随调家属报到通知。全面创新退役士兵培训,2012年以来全市退役士兵参训率均在60%以上,合格率100%。残疾退役军人安置比例达到100%。军休干部两个待遇100%解决。

涉军难点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市级先后制定出台了《晋中市关于解决部队随军家属安置等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随军未就业家属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和《晋中市驻地部队现役军人子女入学暂行规定》和《晋中市市城区老年人、残疾人(盲人、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和现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根本上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难题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近年来,已有10名随军家属调动安置到事业单位工作,120余名随军未就业家属参加培训,600余名军人子女顺利实现择优入学入托,全部就读我市公办幼儿园和优质小学、初高中。2011年—2014年为驻市城区部队随军未就业家属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120人次、400余万元,2015年,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贴提高到500元/人/月。全市旅游景点共接待现役军人和残疾军人10.1万人次,停放军车8000余辆,100%免费,共计减免费用200余万元。今年,与市交通局、市公交公司协调,为驻市区部队官兵免费发放公交荣军卡500余张。
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创新发展。全市由财政保障工作经费、人武部集中管理训练,建强专武干部队伍,重点对基干民兵队伍进行调整优化,大力支持人武部组织民兵参加应急抢险、训练演练、比武竞赛等,使民兵应急分队快速动员能力及遂行任务能力大幅提升。

共建美丽晋中 谱写拥政爱民新篇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驻地部队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有力维护公共安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密切了与驻地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我市加快推进“四化”率先发展区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贡献。

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安保和抢险救灾任务。驻地部队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甘当先锋。4年来,累计出动官兵4000人次、车辆300余台次,完成了平遥国际摄影节、晋中社火节、市“两会”等重大活动和元宵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期间重点旅游景区的安保执勤任务。在一系列抢险救灾中,驻地官兵全力以赴,奋勇向前,解救群众80余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今年春天,出动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200人次,及时扑救太谷、榆次森林火灾。

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和生态工程建设。驻地部队积极参加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晋中军分区出资45万元帮助左权县白垢村修建了护村堤坝、帮助下麻田村兴建了200亩核桃园,并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援建8所希望小学,结对资助贫困生5000余人。武警8650部队累计投入近20万元,帮助孤寡老人、特困户等50余人。武警晋中支队为左权县安窑底村投资10余万元,为驻地困难群众捐赠钱物约5万余元、食物3000多公斤。武警晋中市消防支队坚持10年慰问市福利院孤残儿童、孤寡老人,共捐赠款物达2万余元。同时,驻地部队积极参加全市造林绿化、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累计植树1000余万株,建立军字号生态工程基地16个。2014年4月,启动了晋中驻军建设千亩爱民林工程。今年5月,再次拉开千亩爱民林二期工程,积极为晋中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市做贡献。

创新双拥形式 夯实双拥创建基础

群众称子弟兵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驻地部队更“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

全市各地各部队在服务晋中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中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双拥共建“机制化、社会化、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新路子,创造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群众性双拥共建形式,不断掀起社会拥军新高潮。

行业拥军如火如荼。市文广新局开展了“送文化进军营”活动,在武警晋中支队举行“群星奖”获奖节目巡演,并向官兵赠送图书400册。市妇联组织开展为入伍新兵送鞋垫和建立联系卡等活动,举办下岗女工创业者与军嫂恳谈会、军嫂就业培训班,帮助军嫂拓展就业门路。市体育局将部队体育活动纳入群众性文体活动中,将全市体育设施、场馆定期向部队官兵无偿开放,向驻地各部队赠送健身器材和体育用品,培训教授柔力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项目裁判和运动技能。市交通局为武警8650部队改造完成940米长的靶场道路。

群众拥军蔚然成风。灵石县灵通出租车公司总经理孙建忠组建了全省首支“拥军出租车服务队”。晋中监狱原双拥办主任张国强,从1998年至今全身心投入到拥军工作中,在他的大力协调沟通下,构筑起了驻祁部队、政府部门、民营经济、学校等军地多方共建的模式。寿阳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总工会主席赵俊琪和人大常委会委员贾元耀、张禹生等人捐赠图书帮助驻地部队建立了图书室。“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个体裁缝王培富26年如一日,义务为驻县官兵缝补衣服、被褥。

“两新组织”拥军掀起高潮。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传承我市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成为我市双拥工作又一亮点。晋中金玉良缘婚庆公司常年赞助军地青年联谊会,已帮助15对军地青年成功牵手。晋中歌友之声合唱团、体育舞蹈协会、老知青协会等社会组织,经常自发到部队慰问演出。左权县红十字博爱体检中心连续多年为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免费体检,为患病优抚对象赠送药品,累计价值40多万元。介休市餐饮协会、戏曲协会、工商银行、“小水滴”爱心协会等社会组织经常性开展为驻地官兵献爱心活动。各县(区市)双拥办通过联合县工商联、县企业家协会、县文体协会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两新”组织拥军活动。

红色晋中军歌嘹亮,鱼水相拥情深谊长。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途上,晋中广大军民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打造具有晋中特色的、反映时代要求的双拥品牌,正共同续写着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崭新篇章。(记者 宋向红 通讯员 赵晓华)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