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武警宁德边防支队三都边防派出所双拥工作纪实

2015-08-21 14:53:15来源:中国网双拥中国
多年来,该所官兵始终深化坚持“三个跟进”警务模式,做法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中国网讯武警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组建于1949年10月,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前哨哨所,为正营级建制,主要分布在所部、礁头、城澳和海上警区五个点上,担负海陆面积159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内30公里海岸线、33个港澳口码头、20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和1个海上社区的治安管理以及打击走私、偷渡等公安边防保卫任务。

多年来,该所官兵始终深化坚持“经济发展到哪里,保障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治安热点在哪里,管理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人民需要在哪里,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三个跟进”警务模式,做法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2007年5月15日,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该所先后123次受到各级表彰,185人次立功授奖,2002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军区评为“福建省军民共建‘三挂钩’先进单位”;2006年,2009年,连续两次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军区评为“福建省(第四届、第五届)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三年评选一次),2005年,被全国双拥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15年5月26日,全国双拥办副主任、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巡视员杨国英率工作组专程到该所开展“双拥下基层”调研活动,并充分肯定了该所双拥工作成效。

一、坚持立足本职,努力当好军警民共建“排头兵”

一是强基础。在三都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新民警兼任村官的警民共建新机制,16名责任区民警兼任村官,并结合日常工作走访,绘制成了20个行政村、115个自然村的《村民住宅、交通示意图册》,详细标注了辖区3352幢村民住宅、527条村路、33个港澳口、34个重点岸线潮差点、227个重点标志物等基础信息,有效提高了接出警效率和执法为民的效果。2015年4月15日,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冬指出:“这个画的很好,很有特色,做的很细致,得到了党和政府、老百姓的认可”。

二是勇作为。近年来,随着国务院批准的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三都澳由单一养殖向临港经济、旅游经济转型,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政府和上级边防部队的部署下,该所主动对接发展,创新服务举措,推出了“警企直通车”、“驻企警务”、“旅游警务”等警务工作模式,积极服务驻地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2011年12月,一位北京游客到三都斗姆迷宫游玩时不幸摔伤,该所4名官兵抬着担架,顶着寒风,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并用快艇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回京前,这位游客十分感叹。她说,“三都山美、水美,边防人更美。”一个官兵,一张“名片”。

三是提效能。结合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重点在发挥群众工作优势、提高执法效能上下功夫。2013年2月,辖区镇城澳一带,连续出现多起摩托车、电动车被盗案件。为尽快破案,该所迅速成立了专案组,在广大群众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一个月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捣毁了一个盘踞在福州、罗源、平潭、宁德、古田等沿海一线,采取交叉作案、异地盗窃的犯罪团伙,带破盗窃摩托车作案32起,涉案值约20万元。2015年第3期《中国双拥》杂志,在亮点栏目以《武警三都边防所: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护航》为题,专题推广报道该所探索公安边防群众工作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经验做法。

二、坚持从我做起,努力争当军警民共建窗口

一是从实事做起。建立派出所、警务区、责任片、警民联系点“所区片点”4级联动的文明窗口,努力做好便民利民的每一件小事、实事。海岛上的渔民,办一张身份证,到所一个来回就得50-100块,民警就通过警民联系点上门办理,仅去年一年,该所户籍民警主动下乡办证23次,为群众节省车船费用12万多元。

二是从细节做起。注重在走访中及时化解和解决群众遇到的现实问题。2015年5月21日,海上警区警长郭遥经过6天连续走访化解,成功化解一起因渔排纠纷而引发的矛盾,为渔民挽回了近千万元的损失。

三是从点滴做起。坚持从点滴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赢得支持。2013年,香港有线电视台组织到三都海上社区拍摄反映渔民生活专题片期间,专门拍摄了该所海上官兵资助困难儿童的小云佳的事迹。今年年初,该记录片在香港播出后,引起了爱心人士黄慧珠的关注,还慕名寄来3个邮包,让官兵转交给小云佳。

三、坚持因地制宜,努力拓展军警民共建载体

当前,宁德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宁德边防支队借势跟进,出台了《践行宁德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战略部署十项举措》。该所积极做好对接,因地制宜地建立送文化、送信息、送法制等共建载体。

一是送文化。在所部和海上警区分别组织建立了“军民书屋”,依托海上社区、海上警务区,完善了海上宣传文化中心、海上广播站,免费向渔民开放篮球场、跑步机、绿色网吧等文体设施。同时,该所注重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今年5月15日,是该所授称8周年,该所邀请宁德市文联人员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书法家、画家、摄影家,现场进行艺术创作。

二是送信息。为满足群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该所联合移动通信、气象、海洋渔业等部门,建立了“警民短信互动平台”,定时免费向群众发送市场行情、科学养殖、警情通报、天气预报等信息,深受渔民群众的好评。特别是每年防台抗台期间,该所官兵根据天气预报,配合地方党委政府,联合驻地海军,及时安全转移海上渔排群众。5年来,该所成功解救遇险船只320多艘、2600余人,安全转移养殖户3万余人次,获赠群众锦旗71面,被辖区群众亲切誉为“海上活妈祖”。

三是送法律。牵头法院、海事、民政等部门,创新推出“百姓问题排解团”、“诉前调解”等机制,在渔排直接受理、审理和调处民海事纠纷,引导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主动用法,预防了大量的矛盾纠纷激化成案件甚至群体性事件,促进了和谐文明。仅去年,该所就化解各类海上纠纷632起。

四是送温暖。充分利用边防部队“亦军亦民”的双重优势,牵头发动驻地海军部队、企业、地方和社会力量,建立了“海上希望工程基金”,共同开展“关爱困难儿童”工程,共筹集助学金17000多元,帮助27名困难儿童入学、体检,为3名困难大学生解决了学费问题。

(责任编辑:黄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