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东莞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2015-08-18 09:29:14来源: 南方日报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历代相传。

东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历代相传。

从2012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以来,东莞军地双方在新一轮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工作中,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争取新作为,同心协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为东莞高水平崛起和驻莞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全市各级共投入拥军资金5亿多元,全市各行各业531个军民共建点开展活动成效显著。驻莞部队在完成谋战、备战、实战等任务的同时,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谱写了拥政爱民新篇章。

密切的军政军民关系,为东莞近年来应对复杂形势,破解发展难题,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高水平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落实到位优抚安置保障有力

“我们俩口子都觉得像做梦一样!”聊起自己随军安置的事,广州军区某司训大队四级军士长宁建利的妻子曾鹏一脸开心。

曾鹏原来在湖南滁州县水利局工作,2005年结婚后,夫妻俩一直分居两地。为了减轻妻子的负担,宁建利动员妻子随军,曾鹏却充满了担忧,“随军把工作丢了,一家老小靠你一个人,日子咋过呢?”

2011年,俩口子年底满心欢喜地递交了安置材料,但心里却没敢抱太大希望。但让他俩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曾鹏就到东莞市塘厦镇自来水公司上班了。

尽管东莞是地级市,但由于只有镇(街道),接收安置单位受限。对此,东莞一直坚持随军家属安置是事关部队建设的大事,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就无从谈起。

据统计,2012年以来,东莞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466名、退役士官46名、随军家属515名、军休干部11名,安排233名军人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军休干部享受与地方同级别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军转干部按转业前级别享受地方工资福利待遇。市政府拨款1.4亿元为1542名退役士兵发放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投入845.6万元安排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安置率和自谋职业率达100%。从2015年开始,东莞还在慈善资金中安排了专款30万元用于解决复退军人的实际困难。

“不管多难,党委政府始终坚守一个‘不变’,就是不折不扣执行国家随军家属安置的方针政策,同时又坚持一个‘常变’,不断探索符合东莞实际和随军家属权益的具体政策,安置办法可以变通,可以创新,但必须以维护部队官兵和随军家属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甩包袱、回避矛盾,更不能变相推诿、弱化随军安置政策。”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说。

东莞各级党委、政府把保障优抚安置作为保证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和争创双拥模范城的硬指标来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政策规定,千方百计为优抚对象和部队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实现了军转干部、退役士官、随军家属100%安置;军休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重点优抚对象政策待遇100%落实;军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100%解决。拥军优抚安置政策的全面落实,直接促进了征兵工作。2012年以来,东莞向部队输送合格兵员2814名,未发生一起退兵现象,目前东莞连续21年被评为广东省征兵工作全优单位。

今年,东莞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东莞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法制化建设,完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执法检查,使双拥工作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适应新常态军民融合有了新发展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樟木头镇文广中心及镇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来到75207部队,将精心挑选的包括军事、文学、艺术、教育、实用技术等适合部队官兵阅读的500余册书籍赠送给部队。这让20岁的部队战士小成分外喜悦。由于很喜欢计算机,小成说,以后只要有时间就会来阅览室看书,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丰富军营生活。

几年来,东莞各级共投入拥军资金5亿多元,帮助部队解决信息化平台建设、营房和训练场地修建、文化生活设施完善等经费,支持项目300多个。市委、市政府领导率团慰问驻莞部队、海军“东莞舰”和驻军上级领导机关,全市在元旦、春节、“八一”期间共组织1800多个拥军慰问团,赠送慰问金和物资共4600多万元。

2014年7月29日,受鲁修禄副市长委托,市双拥办组织“八一”拥军慰问团,带着东莞人民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祝愿,前往甘肃酒泉慰问驻莞75270部队跨区演训官兵,并在部队驻训地召开拥军慰问座谈会。会上,该部部队长于长江大校对东莞市拥军慰问团不辞辛劳、万里拥军的高尚情怀表示赞赏。他表示,全体官兵按照实战要求,扎营戈壁练精兵,深入天山磨利剑,高标准地完成跨区演训任务,以优异成绩向东莞人民报喜。多年来,这种拥军感人故事不知在东莞上演了多少。

军民鱼水情深。不仅地方积极开展拥军工作,驻莞部队在完成谋战、备战、实战化训练等任务的同时,也大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为东莞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以来,驻莞部队大力支持地方改革发展,共出动官兵4万多人次,车辆和机械2130台次,支持地方建设项目200多个。参加抢险救灾89次,救援遇险群众352人,抢救各种物资2.5万吨,以实际行动投身建设平安东莞。

部队建设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进一步密切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今年八一前夕,东莞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东莞市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用行动共筑中国梦、强军梦。

近几年,东莞结合广东国防科技工业和产业发展特点,以装备及关键元器件企业为突破口,推动重点民营企业加入军工产品领域,加快优势行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目前,市经信局已经促成6家军工企业通过保密资格审查认证,推荐1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优势单位推荐目录》。市科技局布局一批军民融合型产业与75270部队装备领域衔接,提供科技支撑。可以预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东莞这种军民融合将向更深的高度和广度发展。

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新作为,更促进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增强军民凝聚力。
创新发展社会化拥军愈加多元

“亲爱的战友,相爱在今天,热血军魂从没有改变,从军的路上留下风采,豪迈的约定刻在心间;我们为政府来分忧,我们为战友来解难,我们为部队来争光,我们为国家来奉献。”

这是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副会长梁景棠在16年前创作的。正如歌词所描述,当兵虽只有3年,梁景棠却用长达30年的行动,践行了浓浓拥军志。

1986年,梁景棠极力倡导成立了虎门战友互助会,多年来筹集资金180多万元,先后帮助40多名战友走出了生活困境,协调解决20多位战友及其子女的务工就业问题。1997年起,梁景棠带领的东莞1978(桂林)战友互助会先后筹集资金、战友捐资400多万元,总计为部队送上物资和慰问金100多万元。

2014年8月,东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正式成立,在今年3月,梁景棠被增选为常务副会长。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履行落实各项具体活动中的赞助筹集工作、拓宽办会经费的来源等工作职责,为爱国拥军促进会工作正常开展,继续发挥着光与热。

在东莞,民企发挥自身优势,不仅成为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的重要载体,有的还把他们培养成为走专业致富之路的带头人。2012年以来,全市民营企业安排12名军转干部,200多名退役士兵,56名随军家属就业。民企结对帮扶、重点帮扶,定人、定户、定期“送温暖”上门,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帮助孤老烈军属、残疾军人、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解决住房、生活和医疗困难等问题,这一个个全民拥军行动,在东莞早已成为常态。

目前,军民共建已经成为了东莞“双拥在基层”的一项群众性活动。全市社会组织先后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改善部队战备、训练和生活条件;资助13名烈军属子女上学,帮助56名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医疗困难。如常平企业为共建部队购置一台消防云梯车就达980万元;樟木头镇社会组织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体验部队生活、共建思想道德。

此外,石碣镇与海军“东莞舰”、清溪镇与海军南沙守备部队结对共建,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家拥军热情高的优势,实现拥军工作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延伸,谱写了军民远程共建的新篇章。

据统计,东莞全市各行各业军民共建点共531个,80%以上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和谐。

从过去单一的政府拥军,发展到全方位构建以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拥军体系。正是多元社会化拥军机制的形成,东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确保了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当地群众同步提高。这种开全国先河的拥军模式,让社会大众看到了东莞社会化拥军的真情涌动和创新发展。

人物

“兵妈妈”黄莲开:

16载拥军情强军梦

她曾身患绝症,却忙着为一群“兵儿子”寻医问药;她从不给自己的孩子煲汤、洗脚,却帮“兵儿子”煲汤送药、亲手洗脚;她一生节俭,却坚持16年拥军,捐出200余万元……

她就是东莞黄江最传奇的“兵妈妈”黄莲开。

8月13日下午,黄莲开已经是当天第二次从军营回来。由于天气太热,她担心战士们上火,煲了凉茶专程送过去。

“我2岁时,母亲在部队营地旁的地里收红薯,我太贪玩不小心走失了,是部队把我送回家。”黄莲开回忆道,正是与部队有着这种天然的缘分,她16年来坚持拥军,每年都为新入伍的士兵煲汤、洗脚、熬药治风湿,免费接送战士,帮助邮寄包裹等。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黄阿姨”,当地部队视她为“编外政委”。

在部队里,“一元钱药箱”,是一段一直流传的佳话。“黄阿姨”得知士兵容易患风湿,就在家泡了好多缸药酒,常年免费供应部队;当她了解到官兵邮寄包裹、取钱汇款、购买生活用品很不方便时,就在各营连贴出“告示”,将这些活一股脑地揽下来。她为官兵们求医问药从不收钱,大家每次都得硬塞给她。最后,她就定下一个“一元钱”的规矩。每个人,无论钱数多少,每次就只收一元钱。

今年,看到宝山部队的战士在训练之余活动比较少,黄莲开自己掏了一万多块钱,购买了一些体育、娱乐设备,希望能丰富战士们日常的活动。

随着拥军事迹广为人知,黄莲开如今又有了新的任务,成为了企业和部队之间的联系纽带。今年4月,企石的一群企业家找上了黄莲开,请她带领到部队慰问。在看到部队桌椅、电脑已经陈旧,企业家们出资进行了更换。

虽然饱受病痛折磨,黄莲开与官兵们的联系却没有断过一天。2007年11月上旬,她住进医院,被确诊为早期肺癌。今年又因为病情反复住院。住院期间,官兵们自发到医院看望,全国10多个省市的转业退役官兵给她寄来慰问信和特效药,上千名“兵儿子”为她叠纸鹤祈福,官兵们还用子弹壳制作成“妈妈,好样的!”牌匾。这些真挚的感情,鼓励她战胜了病魔。

几乎每一位官兵都想为“黄阿姨”做点事,但都被她婉拒。最近,黄莲开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展览馆,将官兵们的心意、制作的小礼物收集起来,她开心地说:“他们的关心和祝福给了我力量,比什么特效药都管用。”
范例

樟木头:

拥军小镇鱼水情浓

“哥去当兵守边防,妹在家中等郎还;一段相思两地长,一件军装伴妹旁;哪怕海枯石也烂,钥匙不到锁不开……”这一段来自樟木头双拥艺术团的客家风情歌舞,述说着一个感人的爱军拥军故事。

中国双拥艺术团是在东莞本土安营扎寨的全国首个“国字号”双拥艺术团,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现役、退役军人,军属自发组成的文化队伍。《钥匙不到锁不开》正是双拥艺术团团长聂艳的亲身经历。

成立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双拥艺术团已经发展成员2000多名,先后走进军营、社区、企业和学校演出近300场次,并推出东莞首张原创军旅歌曲专辑“军歌嘹亮”,其中《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军人和妻》被评为省文艺精品重点项目。

让樟木头人自豪的是,除了艺术团,樟木头曾涌现出“全国拥军优属先进个人”蔡育文,“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李满堂,还走出过69名将军。为此,镇里投入100万元,建成全国首个集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为一体的镇级“将军馆”,收集了69位曾经在樟木头驻防的将军的珍贵资料。

今年4月份,原42军政委勋励将军到访樟木头镇,并向樟木头将军馆捐献100余册个人传记《勋励——风雨人生路 一世军旅情》一书,为将军馆增添了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

将军馆里69位将军中,有不少曾是勋励将军的首长、战友和部下,看着展览馆墙上的将军照片,勋励依然能一一指出他们的名字、职务、经历、性格等,谈起过去的战斗故事也如数家珍。

“一个社会对于军人的奉献和牺牲、包括对将军们的纪念,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使全社会感觉到军人的奉献是非常值得的,也可以让后人更好去纪念他,怀念他”,目前,将军馆已累计接待学生、游客近万人次,成为全镇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和双拥标志性纪念馆。

对于樟木头来说,“双拥”已经成为小镇的文化,融入到镇里的各种活动之中。在这里,干部、师生每年都会到“烈士桥”、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将军馆参观;每年组织为期15天的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整组;中层以上干部166名进行军训共57个课时;但凡新兵入伍,全镇上下敲锣打鼓、舞麒麟欢送。每月为现役军人寄送樟城报纸,累计达5200份。

目前,全镇形成了群众参与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氛围,三年多来樟木头共输送优质兵员32人,无一人被退兵,连续20年被评为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沙角社区:

军民一家数十年

沙角社区位于虎门镇的最南端,占地面积11.2平方公里,是沙角海军部队所在地。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几十年来,社区居民与部队官兵虽不是亲人,却亲如一家。

“小时候没东西吃,多亏了部队经常给我们送粮食,要不然得饿死不少人。”沙角社区党工委书记陈启华在社区土生土长,自1949年10月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就长期在沙角驻有部队,经过长时间的相处,社区居民和部队结下了水乳交融、唇齿相依的深厚情谊。

说起与官兵们的情谊,每个沙角社区的居民都如数家珍:部队官兵是沙角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社区的绿树红花很多是官兵们亲手种植的,居民每个月都要跟官兵进行一场篮球PK大赛……

今年清明节的一场山火,让沙角社区的居民记忆尤深。4月5日当天,不少沙角居民到社区公墓园拜祭先人,突然,一位居民发现公墓园旁边的蜈蚣山爆发大火。由于火势蔓延较快,社区消防队的距离也比较远,陈启华获知消息后,立刻电话联系沙角部队的大队长,寻求帮助。

闻迅后,沙角部队迅速抽调千余名官兵。拿着铁铲、脸盘等简单的灭火工具,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当时不少居民惊叹道,“这些士兵怎么这么快就到了!”

由于风大,火场蔓延态势十分危险。部队官兵在没有专业救火装备情况下,用铁铲对大火进行扑灭,并徒手清理枯枝,同时挖掘隔离带,防止山火进一步漫延。村民们看到,官兵排成一字长龙,手把手将一盆盆水送到山上,进行灭火。扑灭山火后,官兵还主动留下来,排查是否有遗漏的暗火。

“晚上回去看电视,发现当天全国各地发生了30多场火灾,有些还烧了几天几夜。如果不是部队及时伸出援手,那么后果不堪想象。”陈启华心有余悸的说道。

几十年来,部队官兵为民解忧,胜似亲人。无论传统节日还是日常生活,居民们经常与官兵们谈心、拉拉家常、登门看望,让官兵们切身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官兵们的生活也被沙角社区居民牵挂着。“部队官兵的子女入学我们一般都是优先解决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据介绍,沙角社区的河仔村有十几位姑娘都嫁给部队的小伙子,幸福美满,已经成为当地广泛流传的佳话。

撰文:卓军 欧雅琴 何康杰 孙海彦

(责任编辑:唐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