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模范城市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昌平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2015-08-13 09:14:27来源:北京昌平
“昌平者,历史名城、京畿重镇,追思燕蓟兮凭吊幽州,力控长城兮凛守明陵,自古群雄争逐鹿,历代风云偏际会,实乃华夏卫界之首区也。”

“昌平者,历史名城、京畿重镇,追思燕蓟兮凭吊幽州,力控长城兮凛守明陵,自古群雄争逐鹿,历代风云偏际会,实乃华夏卫界之首区也。”

昌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必争之地,素有“京师之枕”、“甲视诸州”之称。而如今驻区部队单位多、人数多、兵种全是昌平的又一大特色。长期以来形成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光荣传统,让昌平连续七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目前,昌平正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

\

\

一起来看看昌平军民那些事儿!!!

推进“两新组织”,打造社会化拥军新景观。

8月4日,昌平区“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简称)爱国拥军协会正式成立,共有会员83名,来自于科技、农业、文体、法律、医疗等各个领域,将充分发挥协会的纽带作用和平台功能,有效动员“两新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国防建设,促进党政军民的和谐发展。

落实优抚政策,拓展双拥工作新渠道。

城乡退役士兵安置100%,军休服务保障100%,军转干部安置100%,随军家属就业100%,部队子女入园入学100%,昌平区执行的五个“百分百”政策,得到了驻地部队的广泛赞誉。为给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昌平区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挖掘内外潜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拓展退役士兵的安置渠道,完善促进随军家属就业的配套政策,实施军转干部一站式办公。每年按比例拿出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岗位,在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中开展定向公开招聘。

慈善进军营,解官兵燃眉之急。

昌平区“慈善进军营”爱心救助活动自2003年11月开展以来,有8个部队21名士兵得到了救助,共计善款12.2万元。活动借助社会救助资金,对驻昌部队家庭困难或遭受灾害的军人及亲属给予帮助,为官兵解决实际困难。

建立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地。昌平区首个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地挂牌已有两年,专业老师多次走进昌平各驻地部队,为官兵讲授汽车维修、烹饪、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部队官兵参加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就业推荐等提供支持。目前已有500余名官兵受益。

俗话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昌平区,市民不会忘记那一组组数字:

2014年,驻昌部队出动兵力近5000人次,车辆保障100余台次,圆满完成了“北京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安保;

每年有7000余人走出军营、走进社区,开展以巡诊、维修、保洁、绿化、社会课堂、帮扶低保对象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义务服务”活动......

据了解,驻昌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城市建设与管理、贫困家庭救助、全区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等方面,特别是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和共建平安中,驻昌部队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昌平区还启动了驻昌官兵帮抚老人“幸福晚年工程”。该活动是驻昌部队官兵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有效方式,是创建“一区一品”品牌项目、“双拥工作示范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武警二支队驻昌七中队与十三陵温馨公寓老人结成帮抚对子14对,武警官兵通过开展卫生清理、沟通谈心、小型文艺演出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慰藉。

据介绍,昌平区积淀双拥文化,创建“八个一”展示窗口。设立了一个双拥文化广场、栽种一片双拥林、开通一条双拥旅游线、命名一条双拥路、新建一个烈士文化园(昌平烈士文化园)、组建一支军休老干部宣讲团、评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拥示范点、打造以五个革命烈士陵园为骨干的红色教育传承基地。目前双拥文化广场已初步建成,这将成为部队官兵和周边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昌平烈士陵园建成开馆,昌平烈士文化园随之形成。已成为昌平区及北京市融传统教育、对外宣传、红色旅游、管理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年共接待社会各界参观祭扫群众1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昌平区依托国防教育基地,广泛组织领导干部、学校师生、社会群众等参加国防教育周、“军营一日”、青少年夏令营、学生军训等活动。去年以来,全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近500余人次参加国防教育听国防教育课、军训学生2万余人次。

此外,昌平区围绕“同抒双拥情、共圆中国梦”这个主题,充分发挥双拥艺术团的作用,大力开展文艺“五走进”活动,为广大官兵送去6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充分展现昌平特色的双拥文化成果。

(责任编辑:唐凯丽)